痛苦的滋生地:无法被接受的渺小感

2017年01月22日 12:14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死亡对人类来讲,是最终宿命,又是如此不可知不可控的一件事,在死亡面前,人是极其渺小的,所以,死亡,也成为人类共同的恐惧。

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

痛苦在哪里痛苦在哪里

  作者|王雪岩

  十分心理专栏作者。石家庄德正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首席咨询师、督导师。知乎心理学大V,著有《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

  作为心理咨询师,工作使我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痛苦”:有的人因为自愧不如别人而倍感痛苦;有的人因为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痛苦;有的人因为感觉被周围人轻视而痛苦;有的人因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各种困难而痛苦;有的人因为感受到未来的各种不确定而痛苦;也有许多人,因为身体里翻滚的各种痛苦体验而痛苦……这些痛苦,都可以说是人无法接受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人、其实是如此渺小的存在”的痛苦。

  作为一个人,大概没有谁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痛苦的。佛家说,人活着就是受苦。当还没有发展出敬畏之心的时候,我们会先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抵挡渺小带给我们的各种恐惧。很多时候,这些防御机制保护了我们,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另外的痛苦。

  “死亡”是每个人最深的恐惧

  在这个世界上,人是一种很奇特的存在:ta既是万物之灵,有着极强的创造力,ta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改头换面,创造出了各种神奇之物;同时ta又是如此脆弱,自然灾害、武器、人际关系等等,都可以很轻易地伤害到人。

  死亡对人类来讲,是最终宿命,又是如此不可知不可控的一件事,在死亡面前,人是极其渺小的,所以,死亡,也成为人类共同的恐惧。

  除非有一些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让自己的成长之路最终踏上真实,不再需要那么强悍的防御盔甲保护,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柔软而有韧性,尽可能向死亡的终究到来臣服放弃抗争,这样的谦卑与敬畏反而会成为这个人的力量之源。

  否则,如果不能在终极意义上穿越死亡恐惧,就只能和大多数人一样与死亡的恐惧一生相伴。

内心的渺小感内心的渺小感

  以全能父母的幻想防御渺小感

  婴儿最早的安全感来自养育者,每个婴儿都会渴望保护,这个保护最好来自一个温柔的母亲和一个强大的父亲。如果ta能够获得这两个人的保护,也就意味着ta内心可以感觉离死亡的脚步很远,因为父母可以满足ta、为ta阻止一切伤害。

  可是,每个孩子注定都是带着失望长大的,因为要不了多久,孩子就会感受到对完美父母期待的幻灭:父母作为普通人,无法为孩子提供强大到足以与命运抗衡的保护,孩子无法避免地体验到诸多因为自身的弱小而带来的痛苦体验;这个时候,如果母亲没有敏感地识别出ta的需要,ta就会一直处在不被满足中,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

  这种痛苦也许会促使婴儿更加渴望一对完美的父母,也会因为没有得到而感到更加痛苦。

  当ta越无法接受父母同自己一样,只是一个渺小的人类时,ta的失望和恐惧就会越多,对父母的愤怒也就越强,被父母伤害的体验也就可能会越强烈。而这些体验会一直带到成年,带到ta今后的人际关系中去。

你还是孩子吗?你还是孩子吗?

  父母应帮助孩子建立 “面对现实的能力”

  父母对于帮助孩子发展出接受现实、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渺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过程又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大多数父母自己都没有发展到有能接受自己的渺小感、敬畏生命本身的阶段。所以他们也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带领孩子面对自己的渺小感。

  理想的状况是,当孩子自己的能力不够时,父母会有足够敏感的体察能力,来感受到孩子被保护的需要;并且孩子的恐惧很有可能唤醒父母自己对死亡和被破坏的恐惧,这时候,就需要父母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当父母有能力平静面对这些困难时,孩子就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勇气,进而会以父母为榜样,发展自己的应对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母的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的意义所在。

  对抗渺小感的防御机制组合,

  形成了不同的人

  对于“面对现实的能力”发展受挫的人(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部分),他们就会发展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来应对被(死亡等强大力量)伤害的恐惧。除了前面说到的把父母(权威)投射为理想化的全能拯救者,还可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对于自身渺小现实带来的恐惧,最常见的,就是用各种方式否认、抵消自身渺小的现实。有些方式是会带来建设性的结果的,比如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得非常优秀,从而抵御渺小带来的恐惧感,当然,他ta也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在追求优秀的过程中,ta可能也会承受着另外的痛苦,比如对平庸的恐惧。

有些人是“冒险家”有些人是“冒险家”

  另有一些可能带来痛苦体验的防御方式也非常常见,当然,我们能列举出来的方式,也只是万中取一而已,因为每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各种应对恐惧的方式,而这些方式的排列组合,就形成了一个人存在于世的独特形态。

  否认危险存在:在咨询室中,我们常常会遇上一些“冒险家”,这些冒险家不是真的去探险,而是他们好像不能感知到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所以,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在常人看来是非常冒险的行为。比如一个女孩子可能会约完全陌生的男子到自己的住处过夜,或者有些人很喜欢去尝试一些没有保护的运动项目,等等。当咨询师试着去与他们讨论他的行为中的冒险成分时,往往会发现,对方其实并不能意识到这些行为中的冒险成分。这就像这个人的身体里缺少了一个瞭望塔,对通常人来讲,瞭望塔的存在可以帮助自己及早发现危险,并发出相应的预警,从而保护自己远离危险。当这个人身体里缺少了瞭望塔时,于是就缺少了对危险的警报机制。这个缺少,可以让自己远离时时听到警报的紧张,但同时,也因为缺少了对危险的警觉和筛查,反倒可能将自己陷入真实的危险中去。

  在竞争、战斗、打击或贬低他人中获得力量感:这是一类会给周围人带来强烈痛苦体验的防御方式。我们常常可以从大量使用这种方式的人身上感受到某种攻击和敌意,对他们来讲,在他们的幻想中,他们只要战胜周围的人,就可以将渺小感投射给别人,从而保证自己在内心世界中保有力量感。但实际情况是,当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去与周围人相处时,周围人往往会选择对他们敬而远之,而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实际上是非常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结的。所以,他们动用这样的方式越多,他们就可能越孤独,进而体验到越多渺小感带来的苦恼。

  否认依赖的需要:在我们人类的心灵世界中,独立与依赖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充分满足依赖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发展出独立的能力。但是,依赖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当我们依赖时,就不得不去面对我们弱小感。当我们恐惧于面对自己的弱时,就可能会否认自己对于依赖的需要,这样的否认,会带领我们远离自身的真实,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面具的重压之下。这些强大的感觉,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暂时远离恐惧,但也同时让我们远离了自己的真实,从而也会在人际关系中,远离了真实的关系。

  隔离情感:对于某些让我们无法面对的情感,我们人类会有一系列的方式与它保持距离,比如压抑,比如理智化,比如情感隔离。当我们无法忍受渺小带来的痛苦体验时,一个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就是将不受欢迎的体验隔离掉。动用这样的方式,当感受不到恐惧时,其他情感很可能也同时被压抑掉,于是人就会变得像物品一般缺少灵动与活力,会变成一个乏味或枯燥的人。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微整形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男人婚后该不该被妻子管着?

我和老公结婚3年了,去年刚生了宝宝,为了照顾孩子我辞去了工作,家里只有老公一个人上班挣钱,婆婆在老家照顾小叔子家的双胞胎,脱不开身,没办法来帮我们照顾孩子。[详细]
男人婚后该不该被妻子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