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回家的时候想家,回到家没几天就想赶紧离开?

2017年02月06日 13:24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对于朋友来讲,欠父母的,自然会内疚。在内疚的驱动之下,也就只能服从于对方的需要,比如不能有与父母不同的想法,不能生活得太满足太自由等。

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

回家

  作者|王雪岩

王雪岩王雪岩

  十分心理专栏作者。石家庄德正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首席咨询师、督导师。知乎心理学大V,著有《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

  Miss十: 春节假期期间,我们精选了过去一年推送过的经典系列文章,其中包括两性关系、原生家庭、自我成长等各方面内容,它们为我们梳理内心情感和家庭关系都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本文是十分心理专栏中王雪岩老师的一篇文章,她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这个角度剖析了为何在春节这个时间节点,我们想家却又在家呆得很难受的尴尬,相信戳中了不少年轻人的心。

  一到年根,总会听到一些相似的声音:“真不想回家,回家又要看父母打架”,“我在家呆不到三天,爹妈就烦了”,“不回家的时候想家,回到家里就想赶紧离开家”。家原本是一个情感的归属地,为什么有时候会在孩子的内心,引起这么强烈的冲突体验呢?

  
  在过去的几年,曾有不只一个人跟我说过“我知道我的父母是爱我的,只是他们爱的方式,让我感觉受伤很深”。

  一个朋友曾跟我谈到过他的父母,那是一对有着高学历高收入的老人家,可是,老两口把他们的日子过得很清苦,这倒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都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他们的内心,都无法抹去对于贫穷的恐惧。正是因为他们对贫穷充满了恐惧,所以,钱在他们的内心占据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位置,重要到了在他们内心,钱代表着安全,也代表着爱,所以很多时候给孩子钱也就代替了情感的表达。

  老两口省吃俭用的初衷,是为了多留一些钱给儿女,可是,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表达希望这些给予能被儿女看到,希望儿女能够明白他们为了儿女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于是,他的家庭中,常常会上演这样的一幕:

  爷爷常常会对着孙子说“你想要什么,我给你买,等你不用了,再给我,我接着用”;

  或是朋友家里添置了什么新东西,老母亲就会说“你们家好东西真多,我用的***都已经好几十年了”。

  这样的情况发生多了,朋友渐渐感觉到了不对头,看看父母清苦的生活,听听老父亲一次次的承诺,再看看父母渴望被肯定的眼神,朋友明显感觉心里升腾起浓浓的内疚,循着内疚去感受,他一下子明白了这里面到底在发生什么,于是他说:“爸,妈,我宁愿你们能够把这些钱多花一些在你们自己身上,宁愿你们把所有的钱都给自己花了,我更愿意看到你生活得满足,那样我也会很快乐,这比你们过着苦日子却把钱留给我和孩子让我轻松得多”。

  老父亲对此有些不满:“我给你们钱,反倒让你们不轻松了?”朋友说:“是的,我的压力很大,我也希望能有很多很多钱,可是当你们一次次一边告诉我你们生活得有多么清苦,一边又告诉我打算给我很多钱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简单十恶不赦,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吸血鬼在榨干父母,可其实我的收入比你们高得多,我完全可以养活自己的家庭,我真的不想因为从你们这里拿走太多的钱而让自己天天生活在内疚里。”

  一场家庭风波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朋友说:

  “我宁愿让自己被父母骂不孝,也不想再天天感觉欠父母太多了”。

父母

  朋友是临床心理咨询师,以他对人际关系、对情感的敏感捕捉,他能很快理解到关系中正在发生的隐秘运作,但是对于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来说,要去搞明白这里面在发生什么,可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父母与他之间,到底暗中运作着什么呢?

  以内疚控制对方:内疚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高度的控制能量,也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常常上演的戏码,即父母常常会用“我都是为了你好”、“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来要求子女服从自己,而这个服从的期待本身,就可能建立在剥夺孩子自我的独立性上。

  在朋友与他父母的关系中,被内疚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模式。当父母一边向他抱怨他们生活得有多么清苦,一边告诉孙子“好东西都给你,你用剩下的我才用”时,在爱的表层之下,却传递了浓浓的抱怨与攻击:

  “因为把好的给了你,所以我生活得很糟,你欠我的,所以你应该偿还我”。

  对于朋友来讲,欠父母的,自然会内疚。在内疚的驱动之下,也就只能服从于对方的需要,比如不能有与父母不同的想法,不能生活得太满足太自由等。

  以内疚联结的关系,非常具有破坏性。被推入内疚的人,一方面会屈从于对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会因屈从而变得很愤怒或是很疏离,因为没有人喜欢被内疚浸泡的感觉,总要做点什么来应对那个不舒服,要么逃跑,要么战斗,反正都不会把关系朝向建设性方向发展。

  无法祝福孩子的独立: 对于成长过程中没有充分获得安全养育体验的父母,分离对他们来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分离也许是与被抛弃(情感中的被抛弃或是现实中的被抛弃)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在潜意识中就不敢信任情感,只能靠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来获得安全的体验。

  待成人后,他们可能就会感觉钱比人更能让他感觉到可信,更能给他们带来保障感。

  所以,这对老父母用不断给孩子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却无法真正的在情感中与孩子建立安全联结。他们的感觉是把最最重要的东西给了孩子,是在爱孩子,可是在孩子的内心,感觉到的却完全不一样,可能会感觉父母的世界里,钱比自己更重要,或者感觉到伸手要钱的屈辱,自己是被贬低的。 

  将安全体验建立在“钱”上的父母,当他们逐渐老去的时候,被“人”抛弃的恐惧也会更加强烈,所以他们会努力让孩子看到:我一直把我最好的东西-钱-交给你,你一定不要抛弃我。此时,他们早年在与父母关系中被抛弃的恐惧再度被唤醒,只是此时他们的身份更加复杂,在与子女的潜意识关系中,既处于父母的位置,又处于子女的位置。

  当他们处于子女位置时,他们就会努力做些什么来保障自己不被抛弃,比如用给孩子钱的方式吸引子女的注意力,就像当年面对父母时努力做个“好孩子”来保证父母不讨厌自己;

  当他们处在父母的位置时,又可以感受到给予的优越感,从而补偿被抛弃的恐惧,但这又把子女推到当年自己所恐惧的位置上:一个没有能力的、不能养活自己的孩子。

  当父母的内在有这些需要时,他们在潜意识中就很难祝福孩子的长大成人,他们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是那个需要自己照顾的小baby,这样,孩子就不会离开自己,自己就不会被抛弃。这个隐秘的需要在与子女的关系中非常有杀伤力,他们可能会无意中贬低孩子的能力:没有我的钱,你怎么能生活得了?所以,有些父母甚至会在孩子越成功的时候,反而越愤怒,当然,这些愤怒不会明显地指向孩子的成功,而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运作着:

  比如当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时,会被父母否定;

  比如用玩笑的方式打压孩子的成就;

  或者对孩子的成绩视而不见,只是不断告诫孩子要谦虚等等。

  将不信任投射在关系里: 对于成长中缺少安全体验的父母,内心其实也会缺少对于关系、爱的情感的感受和信任能力,因为他们无法相信自己可以作为一个爱的对象而被爱着,而不是作为一个交换的对象而被爱——因为我好(有能力、有钱、漂亮。。。。。。。)才被爱,所以,他们在与子女的关系中也会延续这种交换的爱,即必须让自己对孩子有用,才能感觉自己有资本让孩子爱自己——当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于是孩子就真的可能学会“你对我有用我才接受你”。这样,在两代人的关系中,就会缺乏真实的爱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对爱的迟疑和无法信任。

  当内心无法相信真实的爱存在于彼此的关系中时,就会对对方的行为、情感等等产生质疑,即便对方真的是出于爱才对自己好,也会怀疑那个好背后,不过是为了得到某些东西而已。对爱的质疑使双方都无法信任关系的安全,也就无法真实的将自己开放,将真实的自己交付给对方。于是,双方的关系就像隔开了什么,看起来很亲近,内心其实很遥远。所以两代人常常都感觉自己很委屈:我对他那么好,为什么他对我那么糟?    

  以上这些,对于关系、对于人内心的情感需要,都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

  一个人,当内心有太多的情感匮乏体验的时候,是很难真正去给予别人的。能量守衡的原则在人内心依然适用。

  当一个人内心充盈时,他的给予是带有满足和喜悦的,可以给出爱的能量,因为他内心已经储存了丰富的被爱的体验,所给出去并不会让他感觉匮乏;

  而当一个人内心非常匮乏时,他的给予,每给出去一些时,匮乏感就会增加一些,为了保持内在的平衡,就只能从其他的地方,以其他的方式收回来。比如,剥夺对方的自恋、控制对方的情感、比如给予里面包裹着进攻击,等等。

  而这样的给予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因为父母的爱里掺杂进了伤害,让孩子无法分辨爱与伤害的界限在哪里。令孩子即便是成人以后,在人际关系中也会有诸多的困惑,不知该如何与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那么,父母到底怎么做,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伤害的发生呢?父母要有能力让自己生活得好,要让自己能够充分获得爱的满足,才有可能给予子女真实的爱。父母如果有能力“自私”一点,将关注从孩子身上收回到自身,让自己生活得舒适,就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榜样,同时也向孩子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过好生活,是需要自己做出努力的事情,而不是来自他人的给予。而且,这也可以释放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发展。

  只有父母内心足够满足时,孩子才能得到真实的爱,而不是夹杂着伤害的爱。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家一直强调,父母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如果伴侣关系中不能给予相互的满足,子女就会成为替代性的满足者。有时候,这个替代性的满足就是以给予的方式呈现的,但在这背后,却不乏对自己内部情感缺损的补偿,即,孩子为了维持家庭的关系,会牺牲掉了某些真实的情感需要。

  所以,对子女最好的爱,是父母自己的成长,是有能力爱自己,是有能力爱彼此的,因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有能力给予孩子真实的爱。

常回家常回家吧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微整形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男人婚后该不该被妻子管着?

我和老公结婚3年了,去年刚生了宝宝,为了照顾孩子我辞去了工作,家里只有老公一个人上班挣钱,婆婆在老家照顾小叔子家的双胞胎,脱不开身,没办法来帮我们照顾孩子。[详细]
男人婚后该不该被妻子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