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如何面对50后父母无处安放的初老人生?

2017年04月11日 00:42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希望有个孩子呆在家里的。有一个可以投注的关心对象,意味着他们在我之外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情感依附。

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

父母父母

  幼儿园老师在群里上语音课。这节课上的是对妈妈说“我爱你”。老师还要求妈妈在微信群里用语音对孩子回应。

  我有事没有来得及回应。同在班级群里的父母着急得不行,他们在家庭小群里打了上百个字,说“你看你不回应,就是不重视老师,不重视老师呢,老师就不重视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又会如何失望……”总之就是肝肠欲断。

  我又好气又好笑。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在为我的孩子焦心,他们也在焦心我。

  盘踞在幼儿园的微信群里,父母上一次提出的“善意提醒”,是说我给孩子请病假的时候,没有@老师,没有称呼,对老师说话不礼貌;还有上上次,则是说老师通知要做什么作业,没有回答,别人都回应了……

  刚开始我还解释一下,但每次他们还是“忍不住”提醒。

  私下里跟先生抱怨——当初为何把二老拉进班级群里?我天天被监视,恍惚回到小时候,我自己还是个被检查的对象。

  最近几年,父母的各种提醒其实也是很“克制”了,都没有像小时候一样直接,开头都是说“我提醒你们一下……”,说得很是婉转,真是用心良苦。

无处安放无处安放

  初显老年期的无处安放

  当80后进入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我们的父母也开始进入60岁左右的初老阶段。初老,就是在成为一个真正“老人”的准备阶段,接近或刚退休的时候。他们大把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排,加之孩子又是独生子女,父母还是习惯于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子女身上,从工作到生活,不断地在“发挥余热”。

  我曾跟另一个70后非独生子女说到父母对我的各种“善意提醒”,构成了生活中的“困扰”。她一脸不解,“这不好吗?我多么希望有人来管管我。”她是在多子女的家庭长大,从小父母把他们拉扯大就不容易,根本没有多余的关注。

  可是,对于80后来说,稀缺的不是关怀,而是自由。最让他们操心的,也是父母老年生活里那种“无处安放”的状态。换句话说,“无处安放”,是一批“没有独立建构自我的父母”,在逐渐进入老年状态时从情感到角色、到权力和依赖方面的种种不适应,也许有: 

  惯性1:不交权,无法健康地依赖、对家庭权力地位的执着。

  实际上这是惯性导致的适应不良。因为随着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子女逐渐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家庭的权力结构也会随之健康的转换。论常理,父母是能够把对中年子女的依赖当作幸福的,但独生子女家庭中,矛盾突出集中在“强父母、弱孩子”,父母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想要控制让结构倒转。如果子女没有成长起来,父母又不愿意放权,都将在育儿中产生很大的矛盾。

  父母对强者角色适应的自然而然,他们理所当然把自己当成是照顾者,冲在了子女前面。

  在育儿冲突中,我爸为了证明他是对的,常说 “我做得不对,你是怎么长大的,你是自己长大的啊?”

自我后置自我后置

  惯性2:自我后置,大把时间用来放在子女、孙子身上。

  帮助子女带孙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也是他们最正当的生活重心。这里俨然成为两代的一片“战场”。

  带孙子的尽心尽力,一方面出于爱,另一方面也是老年人自我建构的内容之一,这是为什么我女儿一上幼儿园,他们就呈现出某种“失落”状态。只要女儿一生病,他们立即马上说“明天请假”在家呆着。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希望有个孩子呆在家里的。有一个可以投注的关心对象,意味着他们在我之外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情感依附。

  作为成年女儿的我,不能继续留在他们生活中,也抗拒、逃避他们的“监管”,孙子辈就承担了这种情感空缺。而在孙子身上,他们投注的操心和关怀更甚。毕竟他们有了比年轻时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

耐心和愿望耐心和愿望

  惯性3:强控制。表现在怕招致反抗,就包裹在“为你好”的各种善意提醒中,实际上是对你的各种担心、焦虑。

  这个战术颇为迂回,就是我在开头举的例子,已经不直接命令了,而是所谓“善意的提醒”,其循循善诱真是让我产生一种“拒绝是罪,不拒绝也是罪”的感受。

  我自己的做法也是“迂回策略”。过去,我跟不少子女们一样,心里不喜欢,也就默默点头,敷衍过去。现在,我有一种着要将彼此差异的信息传递给他们的耐心和愿望。

  启发来自我的一个80后的独生子女同学ROY。她成长在单亲家庭,她妈妈是小学教师,从童年到青年,她妈妈的生活里有且只有她。她所有的工作、结婚、专业全都是妈妈说了算。她按照妈妈的所有安排,读完研究生,去研究院,找一个老实的人结婚生子,出国留学……完成了一切,完美的流程,完美的生活。然后,她 “砰”地离婚了,离职了,离家出走,到另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否定了过去的一切。她想要过自己的人生了。

  她妈妈从乖女儿三十多岁离婚的这件事上,受到了人生最大的“打击”,从此有了更多反思,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可怜天下父母心地管她了。ROY告诉我,自从她妈决定放手后,脸色也好起来,人也长胖了,也不失眠了。她说以前都没有叛逆过,不知道拒绝也是一种表达,或许她也一直没有给妈妈了解真正的她的机会。

  我从她的故事里试图猜想是不是有种可能:父母好像也是要被推动去分离的。孩子的成长本身是分离,这种分离对孩子来说是天然的,对父母则是后天的,独生子女的父母尤其黏连,需要更大的作用力。虽然我不主张每次都以毁灭式的打击,来抽空父母的期待,但是每次“善意的提醒”的时候都“善意”地来次沟通,可能就是一次次小的自我表达机会,即使有小小的冲突也要面对差异,说不定他们也有了一次因“可承担的不适”带来的反思机会。

生命生命

  你想过自己的老年生活吗?

  在父母老之将至的时候,育儿,正在变成80后家庭集体完成的综合性项目。我在上一辈的生活方式和自我结构中,鲜能看到老人敢于示弱、不排斥自己的衰老无力的!也鲜有老人能从容得体地从子女生活中退出,重新转身回到自身的生命中! 

  在面临衰老、疾病、甚至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时候,考验的正是我们内在自我的生命质量。遗憾的是,我们的父母大多数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机会、资源、时间自我成长,建构起自我,让他们有足够的精神资本守护好自己的老年生活。

  所以,你有想过自己的老年生活吗?

  陆晓娅老师在幸福研习社解读《谁在银光闪闪的地方,等你》这本书时,所说的一句话,给了我震撼——不少老年人把老年生活过成了自己生命的垃圾时间。

  为老年生活做准备可能越来越重要:

  “老年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长,过去人的平均寿命可能是70岁,那么从60岁到70岁也就十年时间,而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可能达到90岁、100岁,你的老年有30年之久,那么如何过呢?”

  “老年人是需要吃些“老本”的,不止是比如健康、金钱,更要考验人的精神老本。很多老人就剩大把时间,而没有精神生活。”

  的确,很多老人的时间LIST就是,早晨4点起床,然后刮头皮、捶腿、揉腰,再就是各种给子女发“善意提醒”打电话……很多老人其实是找一些事情来挨过这些时光。老年,可能是人生中最孤军奋战的一段时期,儿女有很多事,也不能完全理解人之将老的一种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年轻的时候就没有建构自我的独生子女的老年人,失落感更强。他们只能是做一切来抓住自己过去的时光,而不是建构富有意义的未来。

态度态度

  在《谁在银光闪闪的地方,等你》这本书中,作者说自己最不愿意带进老年的三个东西是:

  第一,怨。觉得所有人都亏欠你,需索无度,随时想要翻案平反,那会变成面目可憎的老人;

  第二,贪。这里戒除的贪念,不是物质享受,而是对生命的执着与贪婪,一直想要长寿养生,想要躲在与疾病的搏杀下,想要自己永远有活着的感觉,万万不可;这会让你不自觉想逃避疾病、不想死亡,也会贪婪地认为家人应该照顾你,稍有不足应该斥责他们;

  第三,无聊。在阳光下你经常看到老年人目光呆滞地坐着,看着行人与车辆,他们的状态是空虚,只是在挨过一段死亡之前的时光。切不可在晚年失掉了诗意和美感,找不到滋养生命的方式。

  这些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在垂老的时候所仅剩的东西吧。其实,就算即使人们经营的是一段凋零的年华,其中也可以有自由的,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也是属于四季的,有春有夏有秋再有冬,这才是完整的轮回。衰老的智慧,无非是了悟一切属于自然,在豁达的底色下对待生命,就像《阿甘正传》电影开头那篇羽毛,“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行。

  这种对生命的放生的态度,是健康的来源,远比养生党的各种拍打和药物更为根本。

  尚还年轻的我们,从现在开始,也好好准备下吧,因为我们都不想要重复父母那样的晚年。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微整形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阿娇:女人应该选择一份有面包的爱情

单身中的阿娇,日前就在美食真人秀中谈到爱情,一度落泪坦承自己是一个很容易相信别人的人,真心的朋友很难找。[详细]
阿娇:女人应该选择一份有面包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