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解放为何还是改变不了女人喜欢为难女人?

2017年05月02日 11:11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如果遇到和自己不同,和主流不同的非典型女人,不急下审判结论,允许她们表达和存在,当社会和其他人对不同的女性无情指责的时候,多一点换位思考和同理心。

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

十分心理十分心理

  作者|爽儿

  十分心理签约作者,为看世界而做过记者,为了解自己而读心理,目前常驻洛杉矶。

  

  无论女性有多解放自由

  她们都会一如既往地为难彼此

  特别擅长拍女性题材的美剧,最近又出了一个爆款。这一次讲的是——女人如何为难女人。

  剧集名字叫作《宿敌》,两个女主角是好莱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顶级女星——冤家对头,剧情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两个曾坐在世界巅峰的成功女性,撕战起来也是勾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情节竟有种胜似惊悚片的恐怖,不时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美剧 

  女主琼·克劳馥,美貌惊为天人。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她的颜搞不定的事,就算步入中年,也是风韵犹存,摇摇曳曳披着一身皮草走进华纳兄弟老板的办公室,把踩着高跟鞋的双脚交错着往桌上那么一搭,华纳弟弟就让秘书取消了当天所有的安排。

女主琼·克劳馥女主琼·克劳馥

  这么美艳一人儿,演技免不了就要受到质疑,在好莱坞风光了将近一辈子,琼最大的不安全感,依然是被人当花瓶,不拿她的工作能力当回事。

  而另一位女主贝蒂·戴维斯,恰恰是圈内外公认的演技派,一辈子得到过11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捧回了两个小金人,美国电影学院评出的好莱坞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演员名单上,她名列第二,仅次于奥黛丽·赫本。

大众审美大众审美

  可是她的长相在当时那个年代,不算是最符合大众审美的,加上大大咧咧有点男性化的性格,让她总是少了那么一点女人味儿。有一次大牌的她去华纳兄弟公司试镜,华纳弟弟看完后,不无遗憾地当着她面发表点评:“你说,谁会对这么一张脸想入非非呢。我真希望,你长得和琼·克劳馥一样啊!” 

  显而易见,虽然同为女星,一个演技不稳定,一个长相不讨喜,两个人争奥斯卡、争男人的追捧,结下梁子由来已久,而剧中两人都已年近60,黄金的青春时代一去不返,为了在只爱年轻美女的好莱坞找回一席之地,两人终于决定合作拍同一部电影,那多年的争斗和宿怨就可以暂时搁置一边了吗?

  才怪。两人合拍的电影好评如潮,当年的奥斯卡再次提名了贝蒂·戴维斯为最佳女主角,舆论也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她会最终获奖,而没有被提名的琼·克劳馥气急败坏,一面各种打电话游说有投票权的奥斯卡评委不要选贝蒂·戴维斯,一面亲自拜访其他被提名的最佳女主,要求在颁奖礼上替她们代领小金人。

贝蒂·戴维斯贝蒂·戴维斯

  结果,满心期待能第三次拿回奥斯卡的贝蒂·戴维斯,愣是在后台听见颁奖人念出了别人的名字,然后盛装打扮的琼·克劳馥,像一只骄傲的美丽孔雀,开着屏,带着胜利的微笑,路过惊诧的贝蒂·戴维斯,如愿以偿地毁掉了本属于对手的奥斯卡之夜。

琼·克劳馥琼·克劳馥

  那是1963年,轰轰烈烈的女性解放运动还未开始,两位女性在男性主导的好莱坞,还是两颗任人摆布的棋子,即便是联合起来也力量微薄,在本来有限的腾挪空间里,要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只好不得不拼命挤掉对手。

  和60年代相比,今天的女性拥有更多平等权利和自由的选择,女性之间,还会有如此残酷的竞争和彼此碾压吗?

  剧中两位比女主年轻的好莱坞女演员,在接受采访时有过这样一段互动:

演员演员

  演员A:“我们是有幸经历了女性平权运动的一代人,试想一下,今天如果有个电影公司试图让简·方达和黛安·基顿互掐,她们肯定会抗议的!“

  演员B : “胡说。什么都没有改变。无论女性有多解放自由,一旦处于险境,她们都会一如既往地,为难彼此,然后用对方的失败为自己加冕。”

  多心酸的结论。

  

  女人之间的友谊,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

  对于独生女一代而言,闺蜜几乎等同于姐妹。女生之间互相见证身心成长,一起逛街讨论变美心得,吐槽遇到的不靠谱渣男、上司,分享婆媳和谐相处,让熊孩子不闹的秘诀……对很多女生而言,闺蜜,是不可或缺的情感支持,是不停打怪兽的日常之外,可以摘下面具,放松做自己的天堂。

  可是仔细回想一下,从少女到成年,学校到社会,也确实经常听到女性之间相互伤害的事件。从青春期的同学争一个共同暗恋的男生,到大学校园里的室友争一个保研的名额,到被多年的闺蜜伴娘出轨了新婚的丈夫,到女上司似乎怎么也看不惯自己屡屡给穿小鞋……

  有些听上去只有戏里才有的情节,居然就发生在真实的生活里。彼此保管着诸多秘密的女朋友,有一天反目成仇,在困境之中落井下石,那该是怎样一场噩梦?

女人之间的友谊女人之间的友谊

  过于抓马的情节大概还是少数,来自同性的评判和压力,仔细想想,还真不少见:

  “三十多了还不结婚,肯定是性格有问题。”

  “升职这么快,估计被老板潜规则了吧?”

  “长这么胖还要天天捯饬,丑人多作怪!”

  这些有意无意的评论,乍听无害,其实是对别人的恶意猜测甚至攻击,有多少次,是来自本该最能够理解和体谅的女性的,女性自己?

  一位美国的女律师/四个孩子的母亲KellyValen,在注意到这个现象后,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84%的受访女性,都说自己曾受到同性的情感伤害,而只有10%声称自己拥有至少一个真诚健康的同性朋友。

  顶着“政治不正确”的巨大压力,她把自己调查的结果,结合心理学家的多项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扭曲的姐妹情》(Twisted Sisterhood),在书中探讨了“大家心知肚明却无法言说”的,女性关系的阴暗面。

  书中回顾了美国女性从小到大,在和同性相处过程中,受到的嘲笑、欺负、排斥、甚至打压,对彼此外貌、品行、是不是受到男生欢迎等等“指标”的评判,联合起来把某一个女生排斥在自己“小团伙”外的阴谋……

姐妹姐妹

  很多“姐妹们”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其实暗地里一直在互相比较竞争,谁更美,更瘦,更有钱,有更多男生追求,而当自己真正遇到困难,受到不公待遇时,“姐妹们”不但没有出手相助,反而冷嘲热讽。

  有的受访者毫不留情地指出,女人要成为朋友,必须首先看到对方的弱点、失败、不足,然后心里才舒服放松地彼此接纳,而越是成功,特别还自信的女人,往往最难交到朋友。

  在作者看来,这些调查的结果虽然触目惊心,但也和预料之中相差不远,女性关系的微妙和脆弱,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只是很少有人公开地承认讨论,而即便是还原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女性友谊真相,也并不是要说明,所有女人都是暗地里面目可憎的魔鬼,而只是为理解女性友谊,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非黑即白的二元观点虽然简单,却未必能解释得了一切真相,因为说到底:

  “我们是奇妙的,多元多维度的生物。毕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不同度数的灰色里行动,既能做到在特定情境里,是绝对真诚和利他的天使,而在另一些情境里,就变成了批判性强,充满不安全感的可怜姑娘,或者是在两个极端中游走。我们无法否认自己的阴暗面,或者一口咬定,那只是别的女人才会使出的伎俩。”

  (书中原文: We’re fascinating, multidimensionalcreatures, after all。 Most of us move in shades of gray, perfectly capable of beingauthentic and altruistic angels in one context, judgmental, petty, insecurebiddies in others—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We can deny ordiscount what goes on down under or insist it’s just what Other Women are doing)

姐妹姐妹

  

  是社会的错,媒体的过,也是女性自己的责任

  为了理解女性友谊的阴暗面,《扭曲的姐妹情》中提到了一些常见、导致女性向彼此开火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的确是男权社会里争夺有限资源的紧迫感,以及大众媒体为了营销,强化这种意识的传播。

  比如,目标用户是女性的广告里常用的宣传语:“用我们的产品,让男人侧目,让女人嫉妒!” 不知不觉的,就强化了女性潜意识里的竞争意识,“男人的注意力”和“女人的嫉妒”是稀缺的胜利品,女人要努力实现了,就是人生赢家。

  这样的广告和信息随处可见,什么哪个女明星成功捕获某钻石王老五,伤了多少其他女人的心,看似娱乐,实际已经在女性的心理悄悄埋下了攀比心的种子。更可怕的是,这些广告信息从小女孩起就开始洗脑,到了她们成年就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而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四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学习“攻击和操纵他人(agression and manipulation)”的能力。

小女孩小女孩

  还有一种现代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给女性造成的不安全感,是“别人完美的人生”。那些在朋友圈里晒出来,在媒体上被反复营销的人设往往have-it-all,坐拥房子、车子、孩子、还有完美的身材和事业。这种过度包装“完美人设”,而不是揭示生活真相,鼓励多元选择的主流舆论,也让很多女性,特别是那些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女性,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由此而生的自卑,在和同性相处时更多防备。

  不过,未竟的女性平权事业和媒体的煽风点火虽然是造成女性竞争的原因,但也无法解释一切,“反目为仇”的女性关系,闺蜜翻脸之所以杀伤力强,恰恰也是因为曾彼此信任,掏心掏肺,坦白了自己最隐秘的伤口,也交给了对方伤害自己的终极权利。

  所以作者也在书中指出,女性自己,既要清楚社会大结构的局限,意识到媒体无休止的洗脑,但也应该能时常反思自己的“魔鬼”一面,从自身做起,不去刻意为难同胞。

  书中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女性似乎从小就会的,结成一个小团体,再把一些人排挤出圈子外的能力。有些受访者甚至明明白白地表示,自己可以有一两个闺蜜无话不谈,但一接触到一群女生的圈子,就立刻全副武装保护好自己,因为往往这时候,是八卦滋生,种种剧情开始上演的前奏。

女子文理学院女子文理学院

  美国著名女子文理学院威尔斯利学院(注:Wellesley College希拉里克林顿的母校)临床心理学家Judith V。 Jordan,认为,这种女性小团伙现象,来自女性天生的“联结属性”,通过结成一个小圈子,女性会感到强烈的归属和亲近感,本身是件好事。可是当它一旦集中精力排挤某个人的时候,就会变得危险。那些努力要排挤别人的成员,通常是感受到了某种不安全感和威胁感,所以要通过排除异己的方式,来确保自己依然被团体接纳的。

  回想从小到大,从女生到女人之间的互相为难,的确有很多时候,是因为某个人成为了一个被排斥的目标。可是如果深究被排斥的原因,除了真的违反了一个团体的共同行为守则,或是触犯了其中某个成员的原则底线,还有多少时候,仅仅是因为她和其他人都不同呢?

  可能是长相、身材、爱好不同;职业、收入、职位不同;也可能是信仰,理念,因此作出的生活选择不同,某一个或几个女性,在其他人看来,是格格不入的“异己”,是对团体和谐统一的威胁,所以成为团体里其他人要审判、排除的对象。小到一个三人姐妹帮的破裂,大到一整个社会对某一类女性的不友好,究其根源,很有可能,都是出于对“多元人生”的恐惧。

  人生而为部落动物,对自己经验范围内不熟悉的事物天然怀疑、恐惧,排斥,都是人性,然而人生而为人,也有和天性斗智斗勇的能力和乐趣。如果遇到和自己不同,和主流不同的非典型女人,不急下审判结论,允许她们表达和存在,当社会和其他人对不同的女性无情指责的时候,少一点火上加油,多一点换位思考和同理心,也许未来每个女人的日子,都会好过一点点。

  ◆◆◆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微整形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阿娇:女人应该选择一份有面包的爱情

单身中的阿娇,日前就在美食真人秀中谈到爱情,一度落泪坦承自己是一个很容易相信别人的人,真心的朋友很难找。[详细]
阿娇:女人应该选择一份有面包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