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悦自己的女人,才是婚姻里的稀缺品!

2017年09月18日 05:57 新浪女性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童话里的公主总是轻而易举地过上幸福生活;真实世界里的公主们,却大多生活在黄金织成的牢笼之中。100%安稳无忧的生活,是以牺牲自我和自由为代价的。

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心之助”

女人女人

  引言

  人生并不漫长,

  有时可谓苦短,

  就这么几十年,

  取悦自己才是正经事,

  我不想为了那些不重要、不值得的人委屈自己,

  让自己难受。

  愿你也是一样!

  在哪个瞬间,你会很想拍死自己?

  比如。

  明明根本不想答应一件事,却鬼使神差地说:“好啊,没问题。”

  费心费力帮了别人的忙,还被挑三拣四,本想直接怼回去,话到嘴边却变成:“对不起,是我疏忽了。”

  亲戚家的熊孩子毁掉了新买的包包,孩子他妈表示要赔偿,你压抑着怒火客气道:“不用不用,这不要紧的。”

  贴心、大度、懂事的你,终于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超级好人。

  问题是,你一点也不快乐。

  1

  所有委屈求全的取悦,都源于恐惧

  为什么很难做自己,非要苦苦迎合别人?

  其实,取悦只是一种表象。在它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信念。

信念信念

  信念1:“不依靠别人,我就活不下去。”

  收到读者G小姐的一条留言:

  每当压力大的时候,就会反复做同一个梦。在梦里,我永远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数学考试不及格,被爸爸骂得天昏地暗:“你再这么没用,就别回家了,滚到大街上去睡觉!”

  这是她小时候真实经历过的事。在那个北方严冬的傍晚,她爸爸真的把她一个人关在了自家平房的大门外。太阳一点一点地沉下地平线,仅存的暖意荡然无存。裹着厚厚的棉袄,却手脚冰凉。哭闹、哀求了不知多久,才被加班回来的妈妈带回屋里。

  画面已经有些模糊,深深的绝望感却依然鲜活得能滴出血来。

  从那之后,只要遇到难题,她一定会冒出两个念头:

  l 我很差,差到没有人能接受。

  l 如果做不好,就会被无情地扫地出门。

  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努力去讨好和取悦权威,从父母到老师,再到单位里大大小小的领导。如果能让他们高兴,是不是就不那么容易被抛弃?

  于是,对父母、老师的教导言听计从,从小到大拼尽全力考重点学校,拼到身体都亮了红灯,高二那年差点因为青光眼去做手术;选择了自己毫无兴趣的会计专业,仅仅因为父母认为“女孩子管管账多好,工作又轻松又稳定”。

  工作后,成了国企里的基层小职员,最卖力也最没地位,经常“自愿”加班到深夜,帮别人完成工作。很想得到认可,但一见到领导就两腿发软,浑身不自在,生怕哪句话说得不对,遭到嫌弃。

  那些从小被父母当成“垃圾桶”来对待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大多会遭遇这样的恐慌。一方面,把外在的认可当成赖以生存的空气,战战兢兢地确认着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又坚信自己根本不可能获得别人的欢心,即使一时成功,最终也会失去。

  挥之不去的生存危机感,督促他们不顾内心感受,努力取悦别人。

现在我胖了,我永远不会找到真爱现在我胖了,我永远不会找到真爱

  信念2:“我很弱,世界很可怕。”

  如果从原生家庭得到过很多爱与关怀,是否就可以自信地做自己,彻底摆脱成为“取悦者”的命运?

  一个女孩说:“人心太复杂,我很怕被伤害。”

  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坐拥万千宠爱的小公主。不过,被严密保护的同时,也被划定好了一个狭小的“安全区”: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你乖乖呆在家里就好。

  在生命的头28年,她都是这么做的。从幼儿园到工作,一直在同一个城市,和父母住在一起,每晚8点之前必须回家。

  稍有“逾越”,就得面对父母痛心疾首的指责:“我们都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也想过独自搬出去住,可是独居似乎很可怕。被坏人盯上、被房东欺压、被邻居找茬、半夜生病无人照顾……这样的悲剧在新闻上看过太多。

  她用“乖”取悦父母,取悦“安全区”里极为有限的几个亲朋好友,因为他们就是她的全世界。只有循规蹈矩地身处这个小世界之中,才能得到足够的爱与安全感。

  被当作易碎品来保护的孩子,即使长大之后,依然会习惯性地为自己寻求“监护人”。这很容易吸引来那些既懂得照顾人、又有控制欲的朋友、伴侣、权威人士,然后对他们百依百顺,以求庇护。

  童话里的公主,总是轻而易举地过上幸福生活;真实世界里的公主们,却大多生活在黄金织成的牢笼之中。100%安稳无忧的生活,是以牺牲自我和自由为代价的。

“除了努力让他们高兴,我别无选择。”“除了努力让他们高兴,我别无选择。”

  信念3:“除了努力让他们高兴,我别无选择。”

  每个试图化解过父母矛盾的孩子,都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我努力一点,多做一点,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了。

  好友小溪致力于成为家里的“黏合剂”,修复父母之间岌岌可危的关系。

  因为不忍心伤害如此乖巧的女儿,她的父母真的彼此忍耐了20多年,其间双方都经历过不止一段婚外情,却还是维持着一个“家”的壳子。

  为了拯救父母的婚姻,她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的需要。从3岁就被夸成熟懂事,记忆之中几乎从来没有在父母面前撒娇、任性过,生怕不听话惹恼了父母,导致这个家彻底崩裂。

  她还放弃了自己的边界,无怨无悔地满足父母每个期待,让他们开心满意。取悦是一种自保行为,为她保住了表面上的岁月静好。

  长大之后,小溪仍然无法忍受任何紧张氛围,在学校里,公司里,甚至是谁都不认识谁的微信群里,只要别人一有摩擦,她就本能地身体紧绷、内心惶恐,想去讨好争吵的双方,好让他们停战。

  如果不慎招惹了谁,成为对方的攻击对象,她一定会第一时间去解释、道歉,不管多委屈,也无论是非对错如何,都要赶紧逃离这个可怕的梦魇,重归和平与安全之中。

  想成为“黏合剂”的孩子,要经历一个“自我消灭”的过程,不断放弃自己的想法和立场,极力迎合他人,来避免或化解周围环境中的冲突。

  这种感觉,太轻也太重。丢弃了自我界限,所以整个人轻飘飘,迷茫无助,不知道所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太在意他人,于是莫名其妙接过了别人肩上的重负,寸步难行。

  很多时候,她们还会成为别人的出气筒或霸凌对象。毕竟,攻击一个没有脾气、没有界限的人,是最不需要承担风险的。

  2

  人际关系中,最耗竭能量的是什么?

  不知多少次听到这样的话:“总忍不住去迎合别人,我真是废物。”

  取悦会带来极大的挫败感,这一方面是因为你很难每次都精准揣测到别人的想法,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另一方面,在忙于满足别人时,必然自顾不暇,并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进行压抑、忽视、否定、打压。

  如同一条河流,上游早已枯竭,下游还在被过度使用。收支如此不均衡,维持起来当然很困难。

  而取悦者们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坦诚地向别人求助,让关系中的能量和情感有来有往,自由流动。

  无法求助,第一个原因是害怕触动内心深处那份被抛弃的恐惧感:

  我提出太多要求,别人会愤而离开;

  我如果不够懂事,就会成为孤家寡人;

  有这么多需求是不对的,会被嫌弃。

  不接受情感与需求,也就很难发展出依恋。他们可以任劳任怨地承担很多责任,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在情感表达和接受上却经常卡住。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们常常处理不好亲密关系的原因。

我不值得像你这样的朋友我不值得像你这样的朋友

  第二个原因是对于内疚感的抗拒:如果去麻烦别人,我就是个坏人。

  一边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尽心尽力地满足,一边又把“向他人求助”定义为“坏”的行为。

  所以,在不情不愿地背着别人扔过来的担子时,表面虽然一团和气,心中其实早已怨气丛生:凭什么总是使唤我?为什么我得委曲求全?

  你当然可以用“以和为贵”“少计较,多付出”的大道理敷衍自己,但你的心知道答案。

  如果没有勇气直接说“不”,内心的抗拒很可能以被动攻击的方式呈现。

  比如,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明明半天可以做完的事情,非要拖一周。但是,这些隐性的被动攻击,又会激怒对方,引发不满和冲突。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在人际关系中,最耗竭能量的状态,就是无法理直气壮地做自己:不断取悦别人、为难自己,为了做个不招人讨厌的“好人”,宁死也不愿去求助。

  3

  走出“取悦者”的牢笼,有哪些路径?

  取悦也可能成为一种强迫症,明知没有必要,却停不下来。

  想改变这样的状态,根本途径是要找回自我。

  你可以使用以下3种方式,从“道”的层面到“术”的层面,来打破“取悦者模式”。

创伤

  回到创伤点进行疗愈

  执着于“让别人高兴”,本质上是在回避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因此,当别人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你想拒绝却又觉得“这样不太好”时,请先停下来反思一个问题:

  如果不满足这个要求,我要面对怎样的痛点?

  是“如果不能满足Ta,我会被抛弃”,是“世界很可怕,与它为敌,我会死无葬身之地”,还是“别人不高兴,就说明我没用”?

  你可以借助这个当下的情感体验,来找到痛点所在。

  我们的情感反应是分层次的,从外到内依次是愤怒、受伤、恐惧。透过愤怒与受伤,可以触摸到更深层的恐惧。

  回到内在的创伤点,看到你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疗愈才能真正开始。伤痛就是伤痛,没有对和错,不必苛责和评判。

沟通沟通

  和内在小孩沟通

  觉察到恐惧之后,可以与你的内在小孩进行沟通。

  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想象你内心住着一个宝宝。Ta现在是什么样子?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情绪状态如何?

  看到这些意象之后,去试着问问Ta,你怎样做会让Ta感觉好一点?然后,用Ta喜欢的方式安抚和照顾Ta。

  有人曾经告诉我,他所看到的内在小孩意象是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瑟缩在黑暗的墙角里,小心翼翼地对他微笑,生怕惹他讨厌。

  那是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男人,家境贫寒,高中毕业之后开始创业,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有了蒸蒸日上的事业。他把人脉关系看得很重,好几次因为过度退让,而被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欺诈陷害,损失巨大,还险些遭遇牢狱之灾。

  他终于明白,心中那个“人脉就是一切”的信念,是如何给他挖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他的内在小孩太想得到别人的欢心,即使在他已经成为了社会公认的成功人士之后,处理人际关系时,仍然像个小乞丐一样低到尘埃里。

技巧技巧

  使用沟通技巧

  道理都懂,可事到临头还是老样子。

  是的,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惯性。即使懂点防身术,在真正遇到持刀歹徒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会被直接吓傻,不知所措。

  想摆脱“取悦者”的纠结宿命,除了深层的疗愈,还要学会使用沟通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适当拖延”。实在鼓不起勇气说“不”,就告诉对方:“现在/今天不行,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说吗?”这样的小拖延,至少可以给你争取到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你无需立刻回应。

  第二个技巧是“提出折中建议”。比如,如果有同事让你帮忙做一份很长的统计表格,那么,请明确你的界限:“我可以帮忙,但只能做某一部分。”

  最后,你还可以用上“温柔但坚定”这一招。从始到终,不攻击对方、不自乱阵脚,微笑着守住底线:“我很理解你,但我没有办法帮到你。”

  多运用这些实用的沟通技巧,拒绝会变得更容易一些。

  一位来访者开心地对我说:自从学会做“坏人”,生活变得既简单又开心。不再试图取悦所有人,从人缘到桃花运,反而都旺了起来。

  人际关系中最受欢迎的品质,不是“完美”,而是“真诚”。

  心不甘情不愿的时候,再委曲求全,对方也能感受到空气里的攻击性。因此,好心不一定每次都能得到善报。

  发自真心地表达你的意愿和需求,才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最大尊重。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微整形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骂够了吗?”网民为何还逼到林心如关微博评论?

针对“霍建华携妻子林心如现身机场,手指镜头阻拍摄”一事,林心如发长文“你们骂够了吗”,并针对近日事件作出解释。[详细]
“骂够了吗?”网民为何还逼到林心如关微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