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这样“不完美”的活着!

2017年09月23日 00:23 新浪看点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一次失控的体验,如果你经历了,还能存活,那么那个存活的你,就会知道原来失控没有那么可怕,那种恐惧不是永无止境的深渊,你还是可以重见天日的。

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懂心懂你

生活生活

  “累死了!我怎么才能不再那么追求完美?”

  “我到底怎么才能放松,对于一件事情小到细节,大到结果,不再那么焦虑?”

  “我怎样才能不在一段关系患得患失,一天到晚不再因为对方的蛛丝马迹而陷入崩溃?”

  其实,大家所问的问题,有时候就是指向了一个问题——控制。

  我们控制住一件事情、一段关系、一个人,那么我们就可以活得安全感,不再焦虑。

  控制,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代表了确定。

  失控,就是对安全感的威胁,会带来痛苦,以及抑郁。

  希望能控制,害怕失控的这样一种中间状态就是焦虑。

  01

  当我们说到控制,不要第一时间觉得这是一个糟糕的词汇。

  实际上,“一切尽在掌控”这样一种感觉,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良好的感觉,毕竟不是多数人都可以参透人生的无常这个真谛。

  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养育者,这样我们才能安心睡眠、玩耍,而不会陷入“如果我饿了待会不会有人提供喂养”的巨大的失控般的恐惧。

  如果我们总是幸运地被即时满足,无论是喂养还是换尿布或者温暖的抚触,那么我们就觉得世界很美好并且在掌控之中,我们对于失去养育、失去链接的焦虑一旦出现就会得到安抚。

  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在童年期都会或多或少体验到一些创伤感,我们将它称为“童年期的灾难”。

  孩子可能会体验到,我一段时间看不见我的养育者、我的呼叫无人回应、我害怕无人给予安抚、我摔倒没人呵护——我有一段时间没有被照料、被回应、被看见——于是引发我们体验到一种失控的感受。

  对不安全和失控这种体验的糟糕记忆和畏惧,在潜意识里,一直停留,渐渐形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我们发展出了应对这种恐惧的方法,以焦虑来应对失控,并且我们会很依赖某个人而希望获得安全感,我们会采取很多措施去确保事情“尽在掌握”得到确定感才罢休——即控制。

  02

  弗洛伊德第一个提出,我们在童年期所长久经历的无助感和对他人的依赖感会对心理发展造成影响,非常重大的影响,他认为焦虑的发展和童年期创伤、危险情境有关。

  这种被淹没的体验很可怕,但在当时一个孩子既无法表达,也难以去处理这样的感受,所以它会长时间地停留在我们潜意识的深处。

  我们再也不想体验这种可怕的感受,那感受犹如深渊会把我们吞没,所以,我们不断努力地行动以摆脱这种失控感可能袭来的威胁。

  对于一个追求完美、特别焦虑、很喜欢控制、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她的一生可以这样描绘:

  因为经历了难以弥合的童年期灾难,后期也没有能很好地处理遗留在我们潜意识里的对于失控感的强烈恐惧,于是她的一生几乎做的所有事情,本质上看,都是在拼尽全力地避免再体验到这样的感受。

  是的,如果我们不能从那些创伤中觉察和成长,跨越创伤带给我们的影响,转化那些对失控的恐惧,那么我们的一生就会永不停歇地做一件事——控制。

  人生会变成这样一个公式——

  童年创伤

  不安全感

  不断去追求控制的焦虑的人生

  即使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不能控制潜意识那头大象的骑象人,但是我仍然希望,我可以更接近我的潜意识世界,更接近我的那头大象,我要弄清它在想什么,它想表达什么,我要和它对话,和它沟通,达成一致,而这次,它会听我的。

理解理解

  03

  如果不喜欢这样的人生,如果想驯服那头大象,

  我们就需要“带觉察的思考”。

  带觉察的思考,就是我们要学习在做一件事情时的当下,或者做完之后,回头审视,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干?

  就是,学会质疑自己,学会问为什么,

  当你开始问为什么时,你就启动了一种真正意义的思考,你就不再是一个工具,一个不停满足“潜意识中各种创伤带来的需求”的工具。

  如果你内心曾经有如下声音,那么试试去思考这个想法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我一定要留住这个爱人”——控制住爱人,让自己可以随时依赖不用体验不安全感或孤独感;

  “我一定要房间井井有条,桌子一尘不染”——为了随时随地确认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控制;

  “我一定要你听我的!”——控制和自己有关的他人,才能控制住自己的世界,而不用面对世界可能不在我掌握中的感觉;

  我不会教你去实现控制,也没有特殊有效方法教你停止控制,

  我想和你一起探究的是,你究竟出于什么才会如此想要控制。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对答案有了一些认识,

  那就是——因为我“不想体验童年期那种失控中被压倒和被淹没但我束手无策的可怕感觉”。

束手无策束手无策

  04

  控制不是一个糟糕的词汇。

  适度的控制,体验掌控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自信和自尊水平,我们也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一次次成功的经历,可以让我们积累更多对自己的相信——应对未知,这种相信很重要。

  但是过度的控制、随时随刻的控制、无法忍受一丁点不在控制之中的事情、对于控制之外的情境的强烈恐惧。

  举个例子,

  很多人都有一个这样的妈妈,一个在重男轻女家庭中出生或者排行中间的妈妈,妈妈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和关注,童年中体验的失控感创伤如此深刻,让她变得内心充满不安全感和低价值感。

  所以这个妈妈很可能是追求完美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自己的家人她都会事无巨细要求掌控。

  以一种对伴侣、孩子、生活环境、评价体系极致的控制,来让自己感到稳妥和安全。

  对内,控制孩子和伴侣,要求他们做到自己说的,口头禅“我是对的,我为你们好,不听我的你看吃亏了吧”;

  对外,凡事也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杜绝任何人说自己一个字的不好,强迫症一般控制着外界评价,累到半死也停不下来。

  这样的婚姻,会让人喘不过气,势必激起对方反抗,

  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也很难获得轻松的童年和人生。

  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母亲,当你看到她的焦虑和控制背后的心理动因,可以尝试去理解她的行为和自己的家庭关系;

  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去继续她这样的人生。

  05

  其实控制最糟糕的部分在于,我们的控制的对象往往是他人。

  但是,多数人的控制,往往涉及身边的他人。

  我们总是“希望”他人如我们所愿,做出我们期待中的反应,

  或者我们总是“希望”一件事情能有我们期待中的进展、结果。

  但是,

  无法接纳他人或者这件事可能会有任何我们内心预料之外的情况,

  这种对“不能失控”的执念,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比如强烈的焦虑。

  我们常常被害怕“控制不了一切”的焦虑弄得无处可逃,

  很多来访者因为焦虑问题来咨询我,我一般都会诚恳地对她们说,首先,允许自己的焦虑,看看你的焦虑在传递什么信息给你,这是一个弄清自己是谁的机会;

  然后,对于你所能想到的畏惧的失控的局面,我们尝试去接近它,容纳它的存在,逐渐改变你一直强烈抵抗的那股力量的方向,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种思路,我将它概括为“反向操作”。

  要改变过度控制的人格,就心理咨询或者成长来说,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缓慢的过程。但是有时候这种改变其实也会突然发生,

  一次失控的体验,如果你经历了,还能存活,那么那个存活的你,就会知道原来失控没有那么可怕,那种恐惧不是永无止境的深渊,你还是可以重见天日的。

  也就是说,让我们放下强烈控制的一种方法是,去经历一次失控的感觉。

  或者说,想成为一个不那么追求完美的人的一种方法就是,允许自己有时的不完美。

  从小小的失控开始。锻炼自己,放下控制的能力。

  活得“不完美”,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活法。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微整形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骂够了吗?”网民为何还逼到林心如关微博评论?

针对“霍建华携妻子林心如现身机场,手指镜头阻拍摄”一事,林心如发长文“你们骂够了吗”,并针对近日事件作出解释。[详细]
“骂够了吗?”网民为何还逼到林心如关微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