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冷爱
原标题:嫁给大5岁的丈夫,我怀孕还拳打脚踢
“我丈夫又出轨了。”
刘单平静地告诉我。那种平静,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
几年前,刘单嫁给比她大五岁的丈夫,婚后育有一子一女,按部就班地过日子。
但当儿子发现有癫痫症后,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家庭争吵不断。刘单上班赚钱支撑整个家,丈夫面对家庭的现实选择逃避,多次婚外情,最离谱的一次是在刘单怀孕期间出轨女大学生。
刘单苦苦哀求,丈夫最终与女大学生结束关系,却对怀着孕的刘单拳打脚踢发泄自己失去真爱的不满。女儿出生后,更给她取名“兰兰”(女大学生名叫兰兰)来纪念自己的真爱。
婚姻磕磕碰碰维系到如今,而这次,丈夫又出轨了,他和一个网络中K歌女合唱唱出了感情,K歌女希望他离婚成就彼此姻缘。于是,丈夫提出离婚,刘单不同意。交谈中,刘单让我出主意帮忙挽回婚姻,而我只想挽回属于刘单的生命体验。
“他一次次出轨,我一次次原谅,因为我觉得只有我最爱他,我愿意包容他的所有。”
“离婚后,我不担心孩子,反而怕他受苦,我觉得再也没有人像我这样对他好。”
刘单用“我觉得”的模式让自己坚信“只要我对他足够好,就无人能替代我的位置”的自恋全能幻想。而害怕对方受苦,又让自己变成婚姻的傀儡,这是一种病性的痴迷依恋。
现实婚姻中,全能自恋幻想与痴迷依恋的矛盾比比皆是。
“我能吃苦,兢兢业业为这个家,他(她)为什么还要挑剔指责?可我只能忍气吞声继续做。”
“我上班带娃,没有任何娱乐,他(她)为什么对我还不满?可我没办法不做这些。”
婚姻中的付出者们总说“没办法”,“只能这样”,用他们自认为的牺牲为婚姻加彩,殊不知,很多时候,这样的牺牲反而会扼制关系的发展。
当我们觉得为婚姻付出的时候,我们需要体察“这是我想做还是应该做的?”
想——本我的驱动,应该——超我的驱动。
本我带着原始的冲动与本能,超我带着社会道德与规则的影子。
如果是“想”,是出自主观意愿,我们会挖掘所有的智慧与潜能去完成,并感到快乐,那是一种爱的流动。
如果是“应该”,我们会发现这是不得不应对生存而执行的责任法则,我们似乎只是机械地在完成某项指令,而完成指令的同时也期待我们能得到何种奖赏,得不到“奖赏”,那所做的一切好像毫无意义。
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一方承担了太多“应该”的责任,那么另一方在关系中的角色功能将逐渐丧失直到隐形,于是开始向外找寻角色的存在感。
毋庸置疑,面对背叛,付出者不甘心,并由此变得愤怒,甚至歇斯底里,诉求无果后只能继续更多地付出,为的是唤起对方的善心与责任,然而,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因为对方根本意识不到这些付出的辛酸。
“全能王”,“老好人”,只有付出者自己知道名称背后的孤独与无奈。如何改变这样的无奈呢?
首先,全方位评估自己,设定边界保护自己,认清底线,知道自己的承载能力。
如果付出超越底线,突破承载压力,那我们就会殚精竭虑,上演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剧。一段心力耗竭的伪付出终究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次,估算对方的需求量。
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多付出”埋单,更不用说拷上责任的枷锁。在这里,我们涉及到一个“公平”的概念。
虽然付出者乐意付出不求回报,但是接受者总觉得需要回报些什么,以此达到平衡,但又为不知道能做些什么而感到无力。
正是这种无力导致的内疚感渐渐推开双方,让关系不再融洽。过度的付出,是一种施舍的疏离。
刘单丈夫无法负荷这种内疚感,久而久之内心麻木后对婚姻中的索取变得心安理得,活生生变成一个吸血鬼。
刘单的婚姻遭遇人神共愤,但为什么她还是选择继续妥协不放弃?在全能自我的背后,有一个自卑的刘单急需救助。
放眼社会上的婚姻,又潜藏着多少缺乏安全感的自我呢?
被抛弃,被背叛,被遗忘,过往的社会经验在无时无刻地提醒我们世界有多危险。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们无法肯定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代表对自我的评估且接纳,以及尊重自我的态度。
刘单耗尽青春年华,拼命工作赚钱养家,她的内心深处却觉得肥胖的她不配拥有好丈夫,因此她的低自我价值感正是她被暴力对待的主因。
被如此对待后,居然挽回婚姻,她是有多否定甚至无视自己的自我价值。
当我们学会肯定自我价值时,我们会明白,我相信我不需要总是做些什么或者证明什么,才能代表自己是有价值的。
就算我有一些缺点,或是我还做不到什么,甚至有时候会失败,但我都相信,只要我好好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做好,而我也不需要去讨好迎合任何人,因为我的存在就是一种意义和价值。
每个人都会刻画婚姻的模样,我们对婚姻也有不同的选择和接纳。美好的婚姻离不开爱、信任与尊重,而一段消耗彼此能量的关系又能走多远,选择放手,不将就,或许是对婚姻和自己最大的肯定与尊重。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