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卑微的那个,是如何一步步推开幸福的?

2017年10月24日 07:27 新浪女性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自信从来不是,等你足够优秀足够好之后,功成名就的附赠品。它是不管在哪段路上,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始终坚信——我很好。

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彬彬有理

  你劈腿?都怪我不好

  小安是个“付出型”的女孩,她和男友相恋3年,爱的很卑微:

  男友爱瘦,她就节食减肥饿到晕;男友嗜辣,她就逼自己顿顿吃辣。至于来着姨妈给男友洗袜子,半夜给他整理出差行李……更是“义不容辞”。

  朋友们劝她:

  你这哪是“女朋友”,简直是男主子收的“通房大丫头”

  爱的这样卑微,未必能“在尘埃中开出花”,也许只是被别人踩在脚下。男友劈腿成瘾——可小安不去指责渣男,反而检讨自己:

  “都是我刻板没趣,对他不够关心,他才出去找补……”

  她因为对方劈腿,责备自己,又把这种“失败”,泛化扩展到各个方面——“我什么都搞不定”,给自己贴上一个大大的标签:

  “我就是一个loser”,“我不值得别人去爱”。

  在脑海中,反复发酵成一场灾难:

  “我爱的这么没底线了,还是留不住他!我太差劲了!没人会爱我……我肯定嫁不出去了……要是30多岁,还剩在家里,同事、邻居会怎么看我?爸妈的脸都让我丢尽了……我注定要孤独一生了……”

  一次小小的失恋,经过大脑的认知处理,已经发酵成生死大事,整个人都深陷在自我否定、严重焦虑的泥潭当中……

  这时候,对这个可怜的姑娘来说,她失去的哪是一个男人?

  她的自信,她的自我肯定,继续去爱的勇气,追求幸福的决心……都随着这个人一起离去……

小时缺爱,长大往往爱的卑微小时缺爱,长大往往爱的卑微

  小时缺爱,长大往往爱的卑微

  为什么像小安这类的女生,会把一切“罪因”都揽到自己身上?

  哪怕是面对劈腿、家暴……甚至还在自我攻击:

  “都怪我不好,才气得他打我……”

  “都怪我管得太多,他才想出轨放松下……”

  人们在遇到一件事情后,不管是好事坏事,大脑都会对这些事实加以解释,不同的解释风格,就是认知习惯。

  有人习惯向外归因——都怪渣男,都怪这社会……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

  有的人是习惯向内归因——是我不够努力,是我不够漂亮……小安就是典型的向内归因,并且极端地把问题过度概括,不区分人和事,泛化成自我人格的否定。

  这类姑娘,往往缺乏自信,自我价值感低,她们接纳不了自己,只能通过取悦别人,去获得肯定。

  什么是自信呢?

  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真正的自信来源于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自我接纳

  这种自我接纳,最早来源于父母的爱。

  小孩的世界里,父母就是一切。如果童年时,父母营造了稳固、温暖的家庭关系,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护,就好像种子落在肥沃的土壤上,尽情的舒展生长——她觉得,自己是好的,是值得爱的,长出了自信,长出了开朗。

  而相反,大量案例中,有迹可循的是:

  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里,从小缺爱的孩子,会下意识把各种问题都怪在自己身上。

  是我不好,妈妈才不要我了;

  是我不好,爸爸才不回家;

  是我不好,大家的生活才这么糟糕……

  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累加着父母的斥责、嫌弃、辱骂,甚至是被抛弃的威胁,像被困守在随时会倾覆的大厦里,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

  她们在家里小心翼翼,努力讨父母欢心,有时候做了某件事,比如拼命做家务,或者考了好成绩……换回父母偶尔的好脸色时,她们就此建立错误的反馈机制:

  我必须表现得很好,才可以换回别人的爱。

  要维系一段关系,必须讨好,才能取悦别人。

  长大后的恋爱关系中,也习惯用过度付出,曲意逢迎,刻意讨好,维持关系。

接纳现在的自己接纳现在的自己

  比“变得更好”更重要的是:接纳现在的自己

  我们没办法选择父母,也不能让时光逆转,如果已经养成了这种认知思维怎么办?

  先来一粒止痛丸:

  停下那只不断鞭打自己的毒手,停下自我攻击和自我归罪,启动自我同情机制,不要再做“如果我表现再好一点的话,也许就……”这样的假设和自我谴责。

  抱抱那个受伤的自己,像你开导闺蜜时,那样温柔,充满耐心:

  你们没在一起,只是因为性格不合;

  只是因为你不是她喜欢的类型;

  只是你们相遇的时机不对;

  只是你们两家离得太远……

  其实,这可能就是分开的真正原因……

  等你有能力走出阴霾后,再回过头,去剖析这段关系中的对错原因。

  再加一颗定心丹:

  把你的心——你的标准定在这里,别跟着别人的标准跑了。

  多好才算好?

  广告都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别人的度量衡里,你永远做不到完美。

  成熟的人要懂得:

  世界并不是只有“好”或“不好”的两极分化,更不是“没做好某件事=你不好。”

  自信从来不是,等你足够优秀足够好之后,功成名就的附赠品。它是不管在哪段路上,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始终坚信——我很好。

  开朗就是: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衡量标准,欣赏自己。

  那个发誓从此“学跳舞去减肥赚大钱”的姑娘,以为搞定琴棋书画,就能借此搞定那个“嫌弃”她的男人,都是“自卑”毒深入脏腑,执迷不悟抱着所谓的“问题”死死折磨自己。

  武志红老师曾讲过一个案例:

  尿床的小男孩,兴高采烈告别医生。

  家人问:尿床治好了吗?

  小男孩兴奋地说:不,医生只是告诉我——那不是个问题。

  放轻松一点,你会发现,抛开那个“都是我不好”的大帽子,你已经可以区分“人”和“事”了。

  别人对你的拒绝和否定,只针对那件“具体的事”。

  真正的事实是:

  我们只是这件事情做的不好,其它的事情,做得很棒。只是分个手,你还是个可爱的姑娘;只是这次考砸了,你还是个好学生;只是这次晋升失利,你还是一个有能力的好员工……

  具体到事,合理归因。

孤独孤独

  心定了,再服下这粒大力丸:

  去强化你的长板,而不是一味揭短。

  黄有璨老师写道,他从小就内向害羞,不善言辞,很发怵和人交际。但是他擅长写作,于是不断提升写作能力,把自己的很多思考,用文章传播出来——很多人真的先认同了他的文,又欣然接受了他的人。

  不断强化你的长处,通过长处,感受被人们认可、欣赏的感觉,让这些成功的感觉,给你自信,通过这样的正向反馈,让内心逐渐强大、自信起来,拥有抵抗抑郁和焦虑的能量,救赎自我否定的灵魂。

  其实,你比你想象的,更好。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微整形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这个北大女博士最后的愿望让人泪目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得了这个病,活着对我是一种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严地离开,爸爸和妈妈,你们要坚强地、微笑着生活,不要为我难过。”[详细]
这个北大女博士最后的愿望让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