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付出的时刻,才是爱真正动人心魄之处

无畏付出的时刻,才是爱真正动人心魄之处
2018年07月09日 08:23 新浪女性

放弃爱情会持续一生一世这个浪漫神话,承认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协商与理解,才能在人生的每一个片段里相爱。

关注公众号“新浪医美”,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医美”,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

  爱情是最小的公共领域

  天然地混杂了私人与公共这一对矛盾

  这让它又困难,又迷人。

  #爱情社会学#是我探索这一领域的思考呈现

  试图以社会性的视角理解爱情。

  这是该系列的第2篇文章。

  “回顾你已有的人生

  那些你感受到爱的时刻

  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

  去年春天Kevin问我的这个问题

  大概是2017年,我被问到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你的答案,是什么?

  01 

  爱与自我的焦虑

  ——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对于爱情这个永恒的命题,你有什么困惑或者焦虑吗? 我陆续搜集了身边十几位好友对于爱情的困惑和焦虑,发现围绕爱的焦虑,大概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1。对爱的“对象”的困扰

  ——如何找到对的人?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人吗?为什么我爱的人不爱我?

  2。对爱的“能力”的担忧

  ——为什么我一边努力付出一边却并不开心?为什么每一段感情都是从新鲜激情快速变成无聊且满心不满的状态?我真的有爱的能力吗?

  3。对爱的“方法”的质疑

  ——从“泡学”到Ayawawa,我应该学习这些套路和方法吗?如果恋人对自己有刻板化的期待,例如女生期待男生送花求婚买房,应该怎么应对?

  4。对“爱“与”性”的关系的困惑

  ——性为何总是让我觉得羞耻?性与爱是一定绑定的吗?三人关系、开放式关系是什么样的状态?

  5。对“爱”与“自我”的边界的把握

  ——如何拿捏亲密与独立、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分寸?如何在爱中始终保有自我?

爱与自我爱与自我

  对于爱的困惑,几乎从有亲密关系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一年多前,我写作了#爱情社会学#的第一篇文章,来试图分析与处理当时自己所面临的,爱与自我边界的问题。

  彼时我有一种幻觉,就是我可以通过我所熟悉的,社会科学式的理性分析和讨论,来解决我的亲密关系困境。很快,我在社会科学里找到了一些爱情的“解决之道”,梳理出“方法论”,写成了一篇文章,做了一次分享,即“协商之爱”(详见像单身一样恋爱?——私人爱情里的公共生活)

  我一度对自己的分析颇为自信——

  “

  爱情,是最小的公共领域。

  爱情的公共性与自我的个体性的矛盾,在我们都更独立、流动的今天,会更加加剧……而理想的“爱”,是“协商之爱”(confluent love)。

  它的核心在于,就像在公共领域中一样,爱情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人平等的付出和接纳,持续互相理解与协商的努力……

  放弃爱情会持续一生一世这个浪漫神话,承认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协商与理解,才能在人生的每一个片段里相爱。

  ”

  看起来非常完美。

  然而,悖论的是,协商之爱的理论,并没有改善我的亲密关系。

  在关系中,我依然自私、不安、愤怒。继续执着地痛苦于自己无法达到一种“爱”的理想境地。

  同事Kevin质疑了我这套“平等协商”之爱的理论。他认为,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 (unconditional love)。但当时的我无法理解,无条件?——这听起来几乎意味着没有自我,只有付出,似乎只会造成感情的失衡。

  ——“回顾你已有的人生,那些你感受到爱的时刻,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

  ——“这些时刻中,哪一次,你不是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

  去年春天Kevin问我的这个问题,大概是2017年,我被问到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轻易地击碎了自己已有的坚持。

  回想那些让你眼眶湿润的、感受到爱的时刻:

  哪一次,是经由平等的协商而来?

  哪一次,不是不求回报,超越了“理性”和“逻辑”?

  协商之爱当然是爱的方法论。但是,这些无畏付出的时刻,这些闪动着的无条件的爱,才是爱真正动人心魄之处。

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

  我终于发现,在平等、协商这些好看的词汇下,我所缺乏的,不过是付出无条件的爱的能力,和勇气。

  不仅仅是对于恋人,还有对于朋友、同事、陌生人的,无条件的爱。。。。。。我做到了多少?而还有什么,比能够给予无条件的爱,更能称颂一个生命的旺盛与美好?

  然而,继续让我痛苦的是,即便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也没有就立即获得了付出无条件的爱的能力。

  无条件的爱,就是意味着不断地付出吗?

  它否认了协商之爱吗?

  要如何练习?要从何做起?

  02 

  无条件的爱,是什么?

  爱是关于给予和接纳,不是付出与索取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信仰。在和朋友讨论时,儒西说,爱,需要和信仰一样的“信仰之跃”(Leap of belief)。

  何谓信仰之跃?——就是能够超出理性的范畴,去选择相信。

  爱的信仰之跃,就是能对一个人付出无条件的爱,不期待他的回报。一方面坚信自己会唤起对方的爱,同时愿意承受可能的风险与失望。

  无条件的爱听起来如此伟大、危险、不真实、难以令人信服。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太多“虚假的”无条件的爱。真正的无条件的爱,建立在“给予和接纳”,而不是“付出与索取”的心智模式之上。

  给予和接纳,意味着以给予作为最高的快乐,不将自己的任何需求转嫁给对方,从而能以无限的包容与接纳,对对方任何的付出心怀惊喜与感激,不会将其当作理所应当。

  而付出与索取,则意味着任何的付出都有(隐形的)清晰计算与权衡,渴望(短期或者长期的)等价的回报。因此会在给予上犹豫权衡,在接纳时挑剔不满。

  一旦我们在关系中,抱有“付出-索取”的心智模式——恰恰是我们最熟悉的市场交换逻辑,那么它将会陷入一系列互相依赖的陷阱之中。

  1。对自我真正需求的忽视,导致“牺牲式付出”

  2。对自我独立能力不肯定,导致“依赖式索取”

  3。对关系中自我责任逃避,导致“伪装式平等”

  这些陷阱背后,则是被忽视的自我、懒惰孱弱的自我和贪婪虚伪的自我。

  陷阱1:自爱不足所导致的牺牲式付出

  真正的自愿,与牺牲无关

  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亲密关系的起点

  “我的前男友,在我们的关系开始后,主动在微信上屏蔽了所有女性朋友。但我从来没有这么要求过。而当我们吵架的时候,他就会拿出这件事情来说事,说他为我做出了这么多牺牲。。。“

  “牺牲“,是关系中最常见陷阱。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将“牺牲奉献”作为一种美德进行布道。典型如《平凡的世界》里,为其他家庭成员付出自己人生的“长子”的形象。因此,在关系中出现“牺牲”心态时,我们很可能不仅不警觉,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然而,真正的自愿,与牺牲无关。自愿,才是关系里真正积极的心态。“自愿”的核心在于,不违背自己真实的心愿、不否定自我真实的需求。而太多时候,我们都不够仔细地觉察自己的内心,花费足够的时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不知道自己真正愿意付出和给予的是什么。

  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爱”,也就没有了“自愿”的前提。

  “牺牲”式的付出,不仅会导致付出者的心态产生微妙的变化——对于“无私牺牲”的赞美和回报的渴望(隐形的索取),更会让接受者同样觉察并感到焦虑——“无形中我好像就亏欠了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把自己本身当作一种“付出物”,进行青春与性的“赚赔逻辑“(何春蕤)的付出-索取计算,是“牺牲”误区中更具体一种。

  陷阱2:自强不足所导致依赖式的索取

  不假外求,是真正的独立

  你要相信,你能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

  “在这段感情中,我会不自觉地把它和上一段感情相比,觉得对方没有上一任那么愿意为我付出……TA为什么就不能多为我付出一些呢?“

  “正因为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我不孤独,但也绝不独立。”弗洛姆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在关系中的“依赖”状态。

  如果说牺牲是因为忽视自我需求,依赖则是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与牺牲相伴而生——正因为“牺牲”背后所隐藏的,对于对方“回报”的隐形索取的愿望,才会有对于伴侣“依赖”的理所当然——“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也应该为我考虑和付出。” 

  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两人相处中,互相照顾的美好与依赖索取的共生之间的区别。在亲密关系中,当自己有需求时,最容易的,是把这个需求转为对他人的要求。

  然而,如果我们能更敏锐地觉察到自己在将自我的需求,转变为对他人的要求,那么这个时刻(一个重大的时刻),就是你最好的自我对话的时机。

  把这个需求放回自身,去对自己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这个需求可以如何被自己满足,甚至,在你仔细地观看和理解它以后,这个需求是否还存在?当我在日常中有意识地练习这件事情时,我有了很多对自己,前所未有的洞察。

  因此,不要害怕你在关系中的依赖和需求的惯性,看到这个惯性,把它作为最好的自我对话和理解的机会,你会认识更深的自己——他可能没有那么好,甚至充满了问题和伤痕,但看到和理解它,是自我成长和愈合非常美好的过程。这也是亲密关系,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之一。

  一旦我们明确了,我们对于自我生命的完全负责,不假外求,就能够获得平静、清明与力量。

对自我负责对自我负责

  陷阱3:自足不足所导致的伪装的平等

  平等是个伪命题,感情没有AA制

  你为两人之间的问题百分之百负责

  “我已经洗完了所有的衣服,为什么TA就不会主动把地板拖了呢?“

  比起“牺牲式的付出”与“依赖式的索取”,“平等式的付出”与“平等式的索取”则更为隐蔽——是的,就是我曾经提出的“平等协商之爱”——以冠冕堂皇的“平等”“民主”等优美的词汇,为“付出与索取”的底层逻辑穿上了一层外衣。

  我们一起经营我们的关系,各自付出50%的努力。听起来不牺牲,也不依赖,彼此付出,共同建筑。50%,多么精妙的一个数字,让我们完美地既规避了“牺牲”的奉献,也能清洗“依赖”的污名。

  然而,那些决定各自付出50%的恋人们,最终一定对对方大失所望。

  因为平等的第一重悖论是,忽略个体差异的“平等”,是一个永不可达到的巨大谎言。“我花了一个小时清理了厨房,TA怎么就不会自觉地清扫一下阳台呢?”——他不是你,清理工作对你们而言,重要性、难度、时机选择都一定会有所不同。“平等”的美好愿望,极大地忽视了一个事实,就是人与人是如此不同,一旦陷入虚假的“平等”想象里,我们就会苦苦陷入计算、不平与气愤的泥潭。

  平等的第二重悖论则在于,“平等”这一看似合理的期待背后,依旧是计算与索取的陷阱。不论是付出30%、50%还是70%,一旦开始用计算逻辑来衡量亲密关系,就意味着你已经开始了“期待”。而期待的本质——不留情面地说——就是索取,就是将本应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以看似合理的方式,转嫁到对方身上。

  不论是感动自我和他人的“无私牺牲”,还是看似甜蜜怜爱的“彼此依赖”,甚至是底气十足的“平等协商”,都不能掩盖以计算与平等交换为核心的“付出-索取(回报)”的底层逻辑。而这样的心态,是我们无法付出无条件的爱的真正阻碍。

  一旦离开无条件的爱太久,我们就容易忘了,给予本身所富含的巨大激情和创造力;以及对他人不做任何期待,不把任何回报当作理所应当,从而对伴侣的任何一点给予都心怀感激与幸福,反而能获得的巨大感激和幸福。

别把爱当作理所当然别把爱当作理所当然

  而这一切,构筑在对自我真正的理解的“自爱”;对于自我需求完全的负责的“自强”;以及对于关系的完全负责的“自足”之上。爱的归途,原来竟是自己。无条件的爱,无法建筑在不够自爱、自强、自足的个体身上,会坍塌成了牺牲式的付出和索取式的依赖,即便虚假地穿上“平等”的外衣,也不能遮掩这一事实。

  因此,比起苦苦寻觅所谓的“The one”(爱的对象),或者学习各种“恋爱技巧”(爱的方法),不如花费时间,培养与训练一个真正自觉、自爱、自强、自足的自我(爱的能力的基石)。否则,终其一生,我们可能都将在寻觅爱的苦海里挣扎。

条件条件

  03 

  我们为何丧失爱的能力

  ——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我终于明白,亲密关系真正的地基,不是协商和平等,而是自己。一旦越过“自我”去谈“给予”,就是可怕的“付出-牺牲-索取”来回往复的泥潭。

  但自我的强大,谈何容易。弗洛姆深刻地指出,在商品经济下的当代社会,真正的爱情之所以成为一种罕见现象,是因为在今天,人们“自我”的持续丧失。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在剥夺我们的自主性,剥夺了我们爱的能力。

  04 

  如何获取爱的能力

  ——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平衡,从恢复“自我”开始

  我终于理解,我不能处理好一段亲密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我的主动性,无法真正的自爱、自强、自足、自律,也就无法以纯粹的给予和接纳,给予无条件的爱。

  自我与爱,都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物,然而我们每天耽于太多杂事,却最少花费时间去学习与打磨它们。我们将自我的掌控放逐给了社会、给了他人、给了凝集外界文化巨大惯性的套路和习惯。随波逐流。最终丧失自我,也丧失爱的能力。

  然而,在这样艰难的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如果能持续地练习爱,甚至慢慢掌握爱的能力,就愈发显得珍贵。

  在弗洛姆的《爱的艺术》里,我最被触动的,是他谈论爱的艺术应该如何练习时的观点。

  ——所有的艺术,都需要持久的对于技艺的磨练,而爱的艺术的练习,需要从练习纪律、集中与耐心开始。

  1)自我的纪律:意味着可以主动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不要把纪律当作外界强加的东西,而是自我的意愿,在每一天里,做到恒持的关于爱以及任何技艺与优良品质的练习。

  2)集中的能力:意味着练习自己能百分之百专注在一件事情、专注在当下。集中在关系中,意味着可以排除杂念,安静地与自己相处,从而清晰地觉察与感知,以及反思自我。

  3)耐心的能力:和集中的匮乏一样,在当代我们同样极为缺失耐心。而耐心,意味着可以完全开放地、真正认真地关注对方、倾听对方。

  一年前,我将“纪律”、“集中”与“耐心”这三个词汇写了下来,贴在了房间里。我面对它们整整一年,却始终没有动手写下这篇文章——因为我发现,要做到它们,太难了。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日复一日的修炼,恢复自我,恢复弹性。保持清醒的觉知,不轻易被任何观念和事物裹挟。体验自己的力量,超越自由与纪律之间的深刻挑战,练习爱的艺术。因此,对爱的信仰,也是我们对自己、对人类的信仰。

爱的信仰之跃爱的信仰之跃

  最后分享一段

  自己跳接触即兴时的笔记

  那时我深刻地通过身体感知到

  一段彼此独立却又亲密

  自主却又共生的关系是什么样

  “

  做一个动作之前

  慢下来一个瞬间,来觉察你的动作

  敢于信任对方,放松地给予你的重量

  但每一个瞬间,却又是独立地支撑于地板之上

  耐心地,倾听对方,支持对方

  能始终给予TA稳定的支撑力量

  同时敏锐地流动出自己的信号

  像水一样,始终,灵活又放松

  不要害怕空白、等待、不知所措

  错过了就错过了,没有什么关系

  就像你抓不住青鸟一样

  但你可以开放自己所有的感官

  去觉察

  不是觉察表象

  而是觉察真正的,力量的流动

  即兴不是自由

  是自由的实践过程

  自由

  是永远有独立应对的能力

  是让每一个当下,带你走向未来

  ”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精彩原创

新闻排行榜

原创视频

直播LIVE

美图精选

每周精选

明星视频

  • 情感

  • 八卦

  • 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