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正邪两面,谁压过了谁

姜文的正邪两面,谁压过了谁
2018年07月21日 08:50 新浪女性

姜文有很多面,不管选择哪一面,都不能否认,他的存在进一步扩展了华语电影的语言,让略显沉闷的7月变得更加有趣。

关注公众号“新浪医美”,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医美”,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职业女性

  时隔四年,姜文带着新片《邪不压正》来到幕前,还是那份意料之中的霸气外露。连偶尔的故作谦虚,也不过是姜文认为自己是华语最牛逼导演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对了,姜文真的说过这话。

  1991年,田壮壮带姜文来到香港宣传电影《大太监李莲英》。

  姜文和著名电影学者焦雄屏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焦雄屏:“中国这么多导演,哪个优秀?”

  姜文:“现在没有,以后有。”

  焦雄屏:“谁呀?”

  姜文气吞山河:“我。”

  影迷们自动划分为挺姜派和倒姜派。

  瞬间,《邪不压正》不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道“三观测试题”,比站崔永元还是站冯小刚更能测试出敌我关系。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的审美品味,大家只好急于站队。

  P姐对这类宗教式的崇拜感到相当诧异。毕竟,一位导演的水平,应该用作品说话,而非依据导演本人的性情和为人。

  而姜文上一部作品《一步之遥》板上钉钉的扑街,非但没有削弱他的锐气,也丝毫没有撼动姜文在影迷心中的位置。

  这证明了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享受着拍摄作者电影的快感,又可以收割广泛的观众群体。

  姜文电影中对细节的过分迷恋,虚实交错的梦幻视觉语言,一边让观众做梦,同时又猝不及防地丢下无数个谜团,使看者迷惑,自觉解题或者暴露无知。

  而姜文,这位号称要“站着挣钱”的导演,他个人的魅力和气场丝毫不会比他的电影弱。

  为了表明立场,我先开诚布公,我喜欢过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但我对《一步之遥》痛恨至极,对《邪不压正》是失望大于满足。

  本文将抓取姜文在历史中留下的痕迹,结合《邪不压正》的种种细节,探讨姜文的正邪两面。

  姜文的正面

  1)大众对姜文的好感首先来源于他在娱乐圈多年的累积。

  姜文命很好,在每一代导演最美好的时候与之搭档。

  他与第三代导演谢晋拍摄《芙蓉镇》,顺便和水灵灵的刘晓庆谈个恋爱。

  和第四代导演谢飞拍摄《本命年》。

《本命年》《本命年》

  和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拍摄《红高粱》。

《红高粱》《红高粱》

  经典之作的诞生,是机遇、幸运、实力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让姜文迅速在观众心中扎根。

  更重要的是有它们做底,才让之后姜文肆意放飞自我之路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2)姜文做导演以来,从未向大众妥协。

  常有人说,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姜文的电影,你都必须承认电影圈稀缺他这一号人物。

  有太多导演在追逐名利,放弃了自我要求,只拍观众想看的东西,以供养观众来维持声誉与金钱。

  姜文是特立独行的,他只拍自己想拍的,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那些议论、批评、赞扬,都只能变成耳畔清风,转瞬即逝。

  姜文很低产,二十多年来只有6部导演作品,但每一部的内容、方向、类型都迥然不同。

  二十几年的跨度,电影届从低谷走到高潮,从廉价的投资变为巨额资本的注入,甚至当电影不仅是电影,变为捞钱、避税、上市的手段,不少大导演也常常不得已卷入其中。

  但姜文依然如此,不讨好观众也从不安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圈。

  他对于题材的选择,也从不为了取悦大众。

  姜文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属于青春片,满载而归之后,他却再未碰触过这类题材。

  有人在他最近几年的作品中,找到一个共同点,并顺理成章将它们称作“民国三部曲”。

  但姜文的回答则是:“我是在拍民国吗?我拍民国干嘛?”

  解释一下,姜文的意思是说,我从来不卖民国的情怀,我只是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来表达自我。

  姜文最忠于自我的部分还包括,他一直在探讨记忆与现实,真与假的关系。

  甚至有这样一种倔强存在,你说看不懂吗?没关系,那我一遍遍拍给你看。

  就像马小军会怀疑,自己真的在大雨中对米兰告白过吗?

  也像《邪不压正》中,真凶廖凡被大众捧为正义的象征,受害者彭于晏却被人骂成一只狗。

  3)独一无二的姜式美学

  《邪不压正》带给我的最大冲击,不是阴谋阳谋、许晴的屁股或者彭于晏的腹肌,而是被还原的北平,一个不是北京而胜似北京,一个阳春白雪的地方。

  在《邪不压正》中,姜文把世界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屋顶之上的异度空间,适合跑跑酷、谈谈恋爱,做美好而光明的事情。

  而屋顶之下,是接地气的糟粕,是胡说八道、虚情假意、色情暴力的杂糅。

  男主角彭于晏在其中和两位女主角周韵和许晴都有瓜葛。

  但与周韵见面常常是在屋顶之上,是飞檐走壁来与你相见。

  而和许晴见面,则是觥筹交错的宴会、医院、床上。

  谁高谁低,谁虚谁假,谁是逢场做戏,谁是一往深情,一窥便知。

  这种巧思,这种讲究、这种特别的结构属于独一无二的姜文。

  姜文的反面

  姜文与张艺谋、陈凯歌等总被人诟病“廉颇老矣”的导演相反,他的创造力非但没有枯竭,反而日渐飞扬,甚至就像冯小刚所说,姜文要成为更伟大的导演,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是他满溢无处安放的才华。

  中国人做事讲究一个“度”,才华也没什么两样,没有不行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但是《邪不压正》看起来是自由过度,是玩嗨了,是把自己想说的话、感兴趣的事全挤压在2个多小时之中展示。

  姜文过度依赖美学,而使故事的走向失控。

  1)肆意放置无数未解之谜

  姜文向来热爱让观众猜灯谜。《邪不压正》已经被民间考究大师解读成这般样子了。

  为什么网友会给出这么多故事,就是因为姜文主动出示的线索太少。云里雾里的台词太多。

  什么许晴说自己70岁了。

  什么写日记的人的话完全不可信。

  但我是想看电影,不是猜灯谜,不想操中南海的心。

  另外,电影中很多看懂的隐喻也莫名其妙,像是一则则格格不入的植入广告。

  比如史航饰演滑稽的影评人,以及讽刺记者收钱写假消息等等。

  还有彭于晏的腹肌和许晴的屁股到底都是在隐喻什么呢?

  2)缺乏合理的行为动机

  电影中,姜文借剧中姜文之口,说了成事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天时地利人和”。

  这句废话似乎又是在讽刺现实。

  但这部电影中,人物很难立住,换句话说,就是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真的发生过的事情,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比如,电影中有一处“认爸爸”的情节,姜文把彭于晏的外国爸爸杀害之后,告诉彭于晏,自己才是他真的父亲。

  然后彭于晏马上相信。嗯,父子真的都好薄情。最后,姜文又让彭于晏自己去找自己的儿子。

  虽然“父亲”和“儿子”显然是有所指,但却更像是为了深刻而搞出的莫名其妙的剧情。

  比如结尾处,许晴突然失魂落魄地跳楼。尽管这样的殉情极容易给结尾加上一个悲悼的注脚,但不管怎么想都不觉得,那样一个风情万种、生气腾腾的许晴会自绝生路。

  诸如此类的情节都经不起推敲,推敲不起就只好胡乱脑补。

  结尾

  姜文有很多面,不管选择哪一面,都不能否认,他的存在进一步扩展了华语电影的语言,让略显沉闷的7月变得更加有趣。

  那么,你是否接受姜文又一次的“疯狂”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精彩原创

新闻排行榜

原创视频

直播LIVE

美图精选

每周精选

明星视频

  • 情感

  • 八卦

  • 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