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恐婚,结婚厌婚,是什么把婚姻变成了这样?

未婚恐婚,结婚厌婚,是什么把婚姻变成了这样?
2018年11月08日 07:54 新浪女性

最后十有八九你都是又擦干眼泪,舒展开紧锁的眉头继续走下去,希望那是爱情和希望战胜了恐惧和厌烦,而不仅仅出于责任和义务。

关注公众号“新浪医美”,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医美”,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来源:彬彬有理

  说起婚姻,最初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一个美好愿景,到如今婚姻仿佛成了人间炼狱,走这一遭似乎就要被扒好几层皮。

  婚内的人,男人想要一个“停车场时刻”,在下班到家之间,停车场待一会,说拉上车门,是自己,打开车门,是纷扰。

  是柴米油盐、是父亲儿子和老公,唯独不是自己。

  而女人,想要一个“卫生间高光时刻”,没有小孩儿叫嚣吵闹,没有“妈妈妈妈”的魔音穿耳,没有和老公的针锋相对,关上门,自成一片天地。

  WiFi满格,电量充足,宫廷剧更新了,淘宝店铺上新了,松掉肚子上那块绷紧的肉肉,坐在马桶上长舒一口气,那感觉有多爽。

  反观那些未婚的男女们,开始懒婚。

  看过身边人分分合合,明星中国民老公、优质大叔纷纷出轨,人设崩塌,直呼“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他们可以谈很久很久的恋爱,但是唯独不肯结婚。

  未婚恐婚,结婚厌婚,是什么把婚姻变成了这样?

恋爱恋爱

  1

  我爱你,所以你要满足我,

  不满足我就没有安全感

  《奇葩说》有过一道辩题,“要不要在婚前房产上加上另一半的名字”。

  董婧提出,这道题看上去是在讨论财产分配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讨论一段亲密关系中存在的焦虑、欲望、安全感的问题。

  各大公众号的为了博眼球,宣扬的内容也无形中对这些不安和焦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真爱就是我不用说话你就可以懂我》

  《如果他没有对你做这三件事,分手吧!》

  《他不是爱你而是在控制你》……

  当人们被这种煽动性的内容洗脑并且对号入座时,反观自己感情中的一地鸡毛,他们得出结论:

  另一半对我的关注程度太低无法让我满意,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是无法让我幸福的,对婚姻的恐惧和厌烦感油然而生。

  我的朋友西西在婚礼前拒绝了举行婚礼,原因是彩礼没谈妥。

  西西认为,几十万的彩礼才能证明你爱我,而男方则认为,婚后在一起努力比最初给多少礼金更重要,况且自己一下子拿不出来这么多,也不想给父母太大压力。

  婚礼便在“你不关心我的感受,现在都不愿意依我,以后我肯定更加被动”中拖延下去。

  我们总是对婚姻存在错误的绝对化认知:对婚姻中另一半过高期待,认为你能够很好关注和满足我的需要和感受,这才称得上好伴侣。

  但其实,有很多期待并不切实际,这部分的期待越大,失望便会越大,而且几乎是必然。

  当生活一帧一帧打碎你幻想中的婚姻模样,现实的婚姻逐渐浮现,便有人不肯接受,或逃离,或忍耐。

为什么我爱的人总是离开我为什么我爱的人总是离开我

  2

  我们是一个整体,

  只有“我们”没有“我”

  蓝秋结婚有娃后,放弃了工作和空闲时间,在孩子身上花费诸多心力。

  反观老公,还是和之前一样:工作、应酬,有时候很晚才回家,或者回家就说很累,看一眼孩子就回书房。

  她心生不满,对老公抱怨:

  我们现在是一家人,照顾孩子的事情都要参与,你作为一个爸爸也要替我分担一下。

  同时提出要求,每天至少陪家人两个小时,周末至少拿出一天时间在家。

  这样看上去还算合理的要求让老公无力反驳但也压力倍增,每天工作完之后的时间被彻底占据,晚上回家前在楼下车里打一局游戏抽一支烟成了他最后的独处时间。

  有时候工作忙实在抽不出身,还要经受没有陪够家人孩子的良心拷问。

  我们在婚姻中总是过于强调整体性,无暇顾及自我。

  一方过于强调“我们是一个整体任何事情需要共同面对”;

  另一方因为责任和义务不得不去配合的时候,内心自我空间就被挤占,也会让人越来越疲乏和倍感压力。

  有时候,婚姻是“我们”,但有时候,婚姻里,也需要有“我”,也需要允许对方有“我”。

婚姻婚姻

  3

  冷漠、指责、不屑,

  拉开了我们的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 Gottman 在华盛顿大学设立了一个“爱情实验室”。

  通过二十年的跟踪研究,他发现婚姻中最具破坏力的因素是冷漠、指责、不屑、自我防御。

  晓晓和男朋友相处两年了,激情渐消,男友回应越淡,也不和她说心里话。

  两个人沟通的模式变成了晓晓滔滔不绝说一堆,男朋友“嗯嗯”算是回应。

  有时候晓晓抱怨他太冷淡总是回避问题,男朋友总是甩过来一句“这些有什么,至于吗?” 

  最初的时候晓晓抱着一线希望,她不停地对着男朋友说话,想让男朋友跟自己分享一下工作上的苦恼,日常的趣事。

  渐渐问得多了,男朋友变得不耐烦:

  “你能不能让我安静会儿!”

  晓晓有些委屈:

  “我只是想多和你说说话嘛。”

  男朋友口头上应和着:“那你说啊”,但是眼睛却盯着手上的游戏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相处时间久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台词:

  冷漠:你问对方吃什么,答“都可以”。想沟通,对方应:“别烦我。”;

  指责:孩子不听话了吵闹了,则“都是你教成了这样子”,不小心把水洒在桌上,“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不屑:家电坏了未修好,菜忘买了没得吃,“我还能指望你做什么,一点用没有”;

  自我防御:双方争执不下,一边说,“我错了还不行吗?!”另一边答“怎么会,你没错,你哪都没错,你怎么可能错呢?”。

  这些相处模式让感情中的隔阂越来越大,双方相处越发被动,要么“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在意你是孙子”,要么火药味渐浓视如仇敌,“丫的,看谁弄死谁”。

  时间久了,身虽近心已远,自然对婚姻也无法欣然接受。

冷淡冷淡

  4

  我们要如何更积极的面对和维持婚姻

  春夏在《奇遇人生》里说自己想拍至少十套婚纱照,但其实并没有想过结婚,只是想单纯拍婚纱照。

  她解释到:

  因为我们家所有女性都离过婚,我真的是无法从任何我们家的任何女性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和家庭生活幸福的影子。

  我是非常期待在婚姻这件事情中获得愉悦感的,但我可能会很害怕无法维持它。

  幸福当然是很美好的,但是怎么被放大和延伸的,这个办法我没有学过,我怕我做不到。

  的确,如果婚姻呈现出来是一副美好的图景,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想要逃离。

  如果我知道怎么更好的去维持,又怎么会去破坏?

我再也不想结婚了我再也不想结婚了

  所谓“守脑如玉”就是尽可能减少外界繁杂信息对自身影响,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

  当我们对另一方有一种全能的期待的时候,你渴望他像一个英雄拯救你,给你光芒与安慰。

  结果导致没有伴侣的人发现,现实和理想差距过大,干脆选择不恋爱,有伴侣的对自己的伴侣难免挑剔。

  可是事实是,现实中那个可能和我们在一起的那个人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会有照顾年迈父母的压力

  会因为孩子半夜哭闹而抓狂

  会有工作上的不顺心不自觉把情绪发泄到你身上

  这个时候他并非不想关注你的一颦一笑,而是不能;

  他也并非不爱你了,而是如果他现在连自己都无暇顾及,更没有精力来关注你的感受。

  这个时候你需要更多关注自己感受。

  恐惧婚姻的未婚者可以问问自己:

  一段关系中我恐惧的到底是什么?

  是个人时间被切割还是遇到一个不满意的另一半?

  是担心关系中不安多于开心还是太过依赖对方丧失自我?

  这些不安的想法和你过去的经历息息相关,试着找到那些关键事件。

  明确看到,现在的你和当初有了哪些不同,进而你会发现你可能已经有力量去面对那些恐惧。

  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先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当下状态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

  厌倦婚姻的已婚者面对满地鸡毛甚至抓狂的生活可以问问自己:

  我可以做哪些可控的事情让我觉得舒服一些?

  进而试着做些取悦自己的事情。

  我的一个来访者在辛苦了一天,下班回家后发现让丈夫收拾的家还是一团糟。

  那次她没有像以往那样大发雷霆,而是自己去小房间好好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心情好了很多。

  感情中没有那么多的完美,两个人更多的是在一个平等自愿的前提下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为了共同和各自的幸福努力。

为了共同和各自的幸福努力为了共同和各自的幸福努力

  戈特曼的爱情实验室的研究表明,伴侣间的情感互动对婚姻的幸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实验中,当一方跟伴侣说:“快看窗外的鸟”后,有的伴侣会积极地望向窗外,有的则是继续冷漠地看报纸。

  经历了 6 年的跟踪调查,他发现后面离婚的夫妻们,只有 33% 的人在当时积极地回应对方。

  积极回应在于当一方有表达后,你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是首先我们需要传递一个讯号:我有认真在听你说话。

  接下来就是合理的表达,一段关系中没有一方可以永远是“常胜将军”,面对自己的错误,事后冷静下来给予回应比冷暴力或者是指责要好的多。

  在说出自己需求前可以先思考:对方做了什么事情让我的状况得到了改善?需求得到了满足?

  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激和请求:比如说,我看到你推掉应酬回家陪我让我有不错的感觉,同时我希望我们在家的时候可以多聊聊天。

  少一些 “你怎么不……” 的表达,多一些 “我感觉,我希望……” 的表达,另一方才能更多感受到你的积极回应。

  感情中,你可能有过不下一百次想要分手的念头,有过不下一百次想要离婚的冲动,有过不下一百次想要逃离的打算。

  但是最后十有八九你都是又擦干眼泪,舒展开紧锁的眉头继续走下去,希望那是爱情和希望战胜了恐惧和厌烦,而不仅仅出于责任和义务。

  最后和大家分享短片《餐桌上的陌生人》,有时候多一点倾听、多一点回应,就会变的很不一样。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精彩原创

新闻排行榜

原创视频

直播LIVE

美图精选

每周精选

明星视频

  • 情感

  • 八卦

  • 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