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唐清建报道一向不露声色的“洋医院”在春暖花开时节突然“蠢蠢欲动”起来:3月27日是北京国际医疗中心国内嘉宾部正式成立的日子。巧合的是,1997年就在北京成立的中外合资医院——“和睦家”也一反“默默无闻”的常态,于近日抛出新闻——他们准备斥资1亿元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克隆”五到六家和睦家医院,并将北京的医院规模进一步扩大,住院床位由20张增加到50张。似乎一夜间,这些埋头经营的“洋医院”纷纷对国人敞开了胸怀。
内宾涌入“洋医院”
北京国际医疗中心董事吴谨源介绍说,他们最初的主要任务是为各国驻华使馆人员、外企人员及其家属、来华外宾、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服务。内宾也有,占不到十分之一。但近一两年,内宾(主要是白领阶层)数量迅速上升到三分之一左右。国内嘉宾部开办以后,预计内宾与外宾的比例将达到一半对一半。
内宾占到就诊量的三分之一,并不只是北京国际医疗中心一家。和睦家医院每天就诊人数150多人,其中多于三分之一的病人是国内“客人”。
北京国际救援中心副总监和静彬告诉记者,该诊所月门诊量为2500~3000人,每月都有近千名中国人就诊。而且他们向中国公民提供医疗服务的计划早在1998年就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批准。
“洋医院”看好国内市场
“洋医院”此番大举入侵国内市场,首先是政策的利好。“洋医院”进入国内始于1989年。去年7月,卫生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发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尽管对投资数额做了不少于2000万、中方股份不少于30%的规定,但外资进入医疗系统的门缝还是越来越大了。
医院竞争的加剧也是“洋”医院此番扩张的另一情结。北京国际医疗中心吴先生坦言,来自国内医院的外宾部以及“洋”医院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协和医院特需门诊,一位美国妇女对记者说,除了没有“洋”大夫和“洋”护士,其他同国外医院差不多,而且价格还便宜。
在如此情形下,先富起来的国人便成为他们的瞄准对象。然而,价格仍然是阻挠国人大步跨入“洋医院”的锁镣。据北京和睦家医院的创始人李碧菁女士介绍,这里的价格水平仅比美国同类医疗机构稍低一点:顺产一个婴儿大约需要6000多美金,而同样的情况在北京的三级甲等医院仅需要3000多元人民币。
“洋”为中用
保险是一“坎”
据了解,目前“洋医院”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不只是医院地皮的昂贵、医生的高薪、设备的高价等等。应该说是外宾的医疗保险支撑起“洋医院”的高价。“洋医院”们大多与国际保险公司建立了直接结算业务。而国内就诊者却只有将大把现钞一股脑塞给医院。因为规定早已明明白白:“在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就诊费用不纳入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报销范围。”
“洋医院”何尝不急。在外资保险还没有对国人开放的时候,急于扩大内宾的“洋医院”们出招了:去年9月,北京国际救援中心推出了专门针对国人的健康在握计划,每人每年3150元或每个家庭每年7800元人民币就可享受常规门诊服务和药品、紧急救护服务以及24小时热线服务,实际上他们已经将保险的理念引入医疗行业。此外,他们还与新华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合作,使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可以拥有周到安全的医疗保障;北京国际医疗中心也推出了会员制,即每人每年交200美金,可享受常规的诊疗,药费还可优惠40%~50%。
和睦家医院的李碧菁女士对记者说,她正与国内有关保险公司协商制定适合中国患者的保险项目,而且进展顺利。但她拒绝透露是哪家保险公司。她说,两三个月后,将会有好消息通知记者。
可以预言,随着医院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保险市场的逐步完善,相信越来越多的“洋医院”将直接面临我们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