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没有权利对想做全职太太的人断然说不,也没有权利说“做全职太太不会幸福”,更没有权利阻止做“全职太太”的人。但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假如我明知过分舒适对人性的伤害而不说的话,我认为,那将是我大大的失职。
文/陈非子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句话即使是对于事业有成的女人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于是,她们急于加入全职太太的行列,幻想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不必在职场中拼杀。但是,女人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不工作也可能会给你带来心理疾病,使你孤独、寂寞,而工作里不但有人一生中最丰富的快乐,它还是民主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基础。人从工作中得到的乐趣远非金钱可以代替,而正是这些丰富的乐趣才使人具有了人的意义和价值。
我认识的一位全职太太叫媛莎,26岁的她自打结婚后就没有工作过,自己拥有一栋豪华公寓,每日还有两个保姆前后呼应地伺候着,她说,开放的好处就是让所有有福气的女孩都能当上皇太后。但媛莎的梦却未能长久,很快她发现了老公的外遇,媛莎顿时陷入了自惭形秽的失落,整日哭着喊着要自杀。
后来媛莎的母亲找到我,请求我无论如何也要救她女儿一命。我当即说了两个字:工作。并进一步解释说,现在先不要说别的,关于夫妻关系的调解都是后话,先让她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去,简单的工作和普通人的生活肯定会让她找到自己的出路。
于是媛莎回到原来供职的广告公司。最初她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但自己的业务不如别人娴熟,而且周围的女同事对她都很冷淡,几乎没人主动和她说话。媛莎心中一片凄凉:老公节外生枝,自己在自己的世界又没了立锥之地,这样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她给我打电话寻问解脱的办法。我说:“没有别的办法,你自己丢失的东西,你就要自己一点一点地争回来。”
不久的一天,媛莎和同事晓红为赶制灯箱的设计加班到晚上,本来工作已经结束了,不料晓红突然急性胃炎发作,一下子痛倒在洗手间的地板上。媛莎看到此景,立即打电话叫了一辆救护车,尔后亲自把晓红送到医院。晓红家在外地,只身到北京来打工,身边没有亲人,媛莎以姐姐的名义为晓红的手术签了字。术后又对晓红精心照顾,晓红从昏迷中醒来,紧紧地抱住媛莎不肯放手说:“媛莎,你救了我的命!”而媛莎却无限感慨地说:“晓红,是你救了我,是你。”从此媛莎和同事们相处越来越融洽,她也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新的乐趣,媛莎再没有刻意去寻问老公外遇的事,因为外面的世界给了她太多的充实和快乐,她决定一切顺其自然。
媛莎的变化终于引起了老公的注意,他发现工作后的媛莎活泼、开朗而风趣,与从前拘泥在小家庭中呆滞尖酸的她判若两人,他终于明白自己还是爱媛莎的,是环境束缚了媛莎,最后,夫妻二人终于重归于好。
实际上,现实生活像媛莎这样有美满结局的全职太太并不多,她们中的大部分,经历到的是媛莎故事的前半段:丈夫在外工作,眼界日益开阔,而固守于家中的自己因为环境的狭窄,越来越跟不上丈夫的步调,最终遭到丈夫的抛弃,即使不这样,她们也因终日无所事事而陷入空虚和迷茫,在商场、美容院中虚耗光阴。
不工作的痛苦
我们先看看“全职太太”可能会有的负面影响:
1、过分舒适也能导致人的心理疾病。生活的过分舒适导致的心理疾病更甚于身体疾病。人在身体疾病中失去的仅只是某种生物功能,但在心理疾病中失去的却是人应有的活力和同情。
而且舒适病较之贫困病似乎更糟糕:贫困病是明确的——没钱你会想法去挣钱,没房子你会想法去找房子。“无”本身似乎并不让人觉得可怕,人类本来就是从无到有地发展过来的。因此人似乎仍然保留了敢于向“无”挑战和斗争的“本能”。“有”之所以比“无”更让人痛苦在于,“有”所导致的痛苦多是不明确和暧昧的。“若有所失”很多时候比“断然失去”更让人痛苦,就在于世界上再苦的苦到底还有所“依托”有所“着落”——你知道那是为什么;而对于一个现代人,面对那若有所失的失落,你苦就苦在似乎永远搞不清那是为什么!
2、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结构早已脱离了小农经济而向着大工业文明转化,小农经济下女人的地位大都相当于“全职太太”,家庭主妇是她们天经地义的职责,加上,那时的多子多女也为女人提供了一个较为“充实”的“家庭乐园”;而今天,独生子女单枪匹马的游戏不但很难填平一个“全职妈妈”的寂寞,母子的长期单独相处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工作的乐趣
(1)人是需要关系的动物:工作里有关系
人若失去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即阻塞了心理上的呼吸通道。这时他就会感到心理窒息,严重的孤独感接踵而至。
其实全职太太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她有孩子,每天可以和孩子玩耍游戏,还可以在购物中心或健身房找到其他可以交流的女人和伴侣。但是,这些关系本质上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际关系是两回事。
人之所以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正常人,是因为他在本质上需要一种平等的、生机勃勃的、能够赋予他集体感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有在工作中得到。尽管工作在向人们提供各种人际关系的同时也会给你带来很多相应的人际矛盾,但人还是需要这种关系,以便印证自己是社会集体的一份子,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
全职太太们的孤独感和囚犯大抵相似。她和孩子之间没有平等的相互性,她和其他女人也没有生机勃勃的互动。全职太太的工作就是孤军奋斗。但因为缺少创造性,所以她的孤军奋斗非但不会给她带来快乐,最终会使她感到厌倦。
(2)人是需要认同的动物:工作里有认同
每个活着的人都需要认同。认同会赋予你人的意义和价值。成年人对认同的需要远远胜过孩子。和女人不同的是,男人无需生活在女人的赞美里,因为男人可以在其他地方——事业或工作中——找到世界的认同。
但女人不行,对于从前的传统女人,男人的赞美就是她生存的勇气和理由。因为,在一个尚未开放的封闭社会,男性中心文化规定了所有的价值标准,因此若能得到男人的夸奖,女人才能从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不能断然说全职太太的生活里没有认同,丈夫的夸奖难道不是对你最好的认同吗?可事情的恼人之处就在于,做了丈夫的男人似乎很难坚持不懈地夸奖你,而事实是,多数情况下他非但不再夸奖你,反倒有可能因着各种原因埋怨你:“瞧你,干的就是全职太太的活还干不好!”“这么简单的家务劳动还会出差错!”云云。
人所需要的认同感只能从工作中得到。这种认同感并不非要有赖于同事或上司的夸奖。共同的工作、共同的协作、共同完成的一个工程或项目,共同完成的一部影片或节目,甚至共同度假和游玩,包括每月共同得到工资和奖金的任何一种集体活动都能给人带来一种踏实的认同感;若你再能得到同事的赞美和上司的奖赏,那种快乐恐怕就不是一个仅只生活在享受中的全职太太能够体会的了。和人需要关系的道理一样,认同感将告诉你你不孤独,你是集体的一分子,你的存在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存在是同步的。
(3)人是需要新鲜感的动物:工作里有新鲜和变化
其实不仅男人,就连女人也承认自己需要新鲜感。然而,全职太太的工作似乎大大地阻碍了人的心理潜能。在一种十分舒适,却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劳动中,美丽的全职太太们尽管生活应有尽有,但心里还是一片空旷,无法感觉到幸福。美国的全职太太们曾为此大动干戈地搬家、换家具、换窗帘,换地毯、可到头来似乎仍无济于事,直到她们告别了全职太太的生活回到社会集体中才发现,原来能让她们感觉到自我存在的生活竟然就是简单的工作。
为什么?因为工作里有新鲜和变化,并且和换地毯、换窗帘的不同之处在于,全职太太们的“新鲜”和“变化”都是自己设计和人为的,而工作中的新鲜和变化则完全不同,那是货真价实和出人意料的,有时甚至是与你的意愿背道而驰的,可它也会带给你意向不到的快乐,因为——那里有创造,有实现自我的刺激和挑战。
其实作为女人,你并不非要像男人那样大动干戈地干一番事业或追求一项惊天动地的成就。女人就是女人,全社会都理解女人肩负着更重要的家庭工作,但女人在负责家庭工作的同时最好不要放弃社会工作,因为工作里有出人意料的新鲜,有意想不到的变化,而所有的新鲜和变化对人的意义就在于,正是在它们那永不沉寂的光焰中人才得以保持住生机勃勃。
(4)人需要社会关怀:工作里有关怀
提到社会关怀有人或许觉得奇怪,都说人只要有爱情就足以,怎么还需要社会关怀呢?
是的。除爱情以外人还需要社会关怀,同时人还需要以同样的关怀去关注他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同情心。一个健全的人性不能没有同情心,一个健全的社会更不能没有同情心。
同情心是正义感的来源。一个人若没有同情心就不可能有敏锐的批评精神和抵御社会不正之风的正义感;一个社会若没有同情心就不可能有真正人文意义上的进步。今天,随着人们从低级需要向着高级需要的大踏步迈进,无论同情心还是正义感已经慢慢地回到了我们的人性底部,也成为我们社会关怀的来源和基础。
人从工作中得到的乐趣远非钱所能给予,甚至是有钱即失去的。世界大,家小。对此,世界著名心理学家们有一句共同的名言“人绝不仅只是面包意义上的动物。”除了面包,我们还需要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而那种渗透着集体主义精神的人文关怀我们只有从工作中才能得到。尽管工作中有有矛盾,有竞争,有磨难,有不和和争吵,但我们在工作关系中体验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家庭生活所不能取代的。所有离开工作岗位的人,不管男人女人,都对自己工作过的伙伴有一份难舍的情缘,正是因着工作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那淡淡的关怀在每一个普通的心屋里留下了一份难忘的温暖。
关于全职太太:顾名思义,全职太太是指那些以妻子和母亲为惟一终身职业的女性。这里指的全职太太,不包括那些阶段性的、以照顾家庭或其他特殊原因而暂时脱离工作职务的女性。
美国全职太太历史:
1、由于美国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便利,美国女孩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就开始了她们五彩缤纷的全职太太梦。截至到50年代,这一美丽的梦想几乎诱惑和激动了所有的年轻女孩。当时,美国妇女的平均结婚年龄下降到了20岁,而且还在继续下降,降到了十几岁。有1400万个女孩在17岁就订婚了。……那时的姑娘念大学只是为了找丈夫。
2、然而大约5年之后,当愈来愈多的女人把早已习惯了的驱车方向突然从健身房转向心理治疗中心时,美国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注意到了席卷整个自由之邦的“全职太太忧郁症”,无论全职太太本人还是心理学工作者都在问:这是怎么了?到底哪儿出了差错?难道舒适也能使人患病吗?
3、曾经蛊惑人心的全职太太梦很快破灭了。接下来,一股女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自我实现梦立即风起云涌。到了80年代,假如一个正常女性不工作,也许在一个小城市还说得过去,可要是在华盛顿或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倒不是男人看不起你,而是几乎所有的女人都会觉得你不对头。
4、美国著名学者贝蒂·弗里丹那被称作女性圣经的著作《女性的奥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关于“美国全职太太反思”的书。
5、在欧洲和日本,全职太太没有像美国一样经历明显的胜衰,但是,女性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一个大趋势。尤其是日本,从前的女性完全不工作,工作甚至是一种耻辱,但是现在,工作女性越来越多,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