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写手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19日09:18 北京晚报
潮湿(北大)
平心静气地想想这些网络作家的时候,我其实是常常带一点同情之意的。
倒不是看不起他们。根本来讲,我自己也很喜欢到BBS去灌水,写点鸡零狗碎的文章,等到有一堆回应或者“斑竹”给了酷字的时候,我就沾沾自喜。但是他们的境地实在尴尬。
网络文学这个概念在一篇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后忽然成为一个新鲜有趣的话题,于是后来也就有了榕树下,有了宁财神,安妮宝贝,李寻欢……有一阵子我每次去书店的时候都可以看到新出版的网络文学书籍,销路还相当的好,以至于我曾经在坐运通106的时候看见四十多岁的一位乘客,仅仅三四站路的工夫,还拿出了本《告别薇安》来看,足可见其读者群的可塑性。
但是热闹归热闹。冷眼旁观的话,其实网络文学还是寂寞的。只是从外界给这些写作者的名号就可见一斑,他们叫做“写手”。请注意这个词之后的含义,“写手”,意味着他们和匠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尽管他们可能在网上和现实生活当中都具有基数相当大的读者群,他们可能从自己文字当中获得的实际利益比一个二流以上的作家还要多,但是,他们是被这个正式的写作圈子排除在外的。
诸位有名的尚且如此。往下的诸多只是在某个BBS或者某个讨论版上有点名气的小“写手”的命运就更加寂寞了。好在这些人都有自己一份正当的用来吃饭的职业,否则估计要比当年的梵-高、巴尔扎克更加穷困潦倒。话说回来,其实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圆了这些人作为文学青年的梦想。在现在这个时代,标榜自己热爱文学已经不那么流行了,多数时候,这个词带点酸味。但是对自己的文字自我感觉很好的人实在还不是少数,于是,各个网站的数据库变成了圆梦的空间,写得好的话,说不定可以就此被星探发现,走上类似上述诸位网络“写手”的路上去,又可以卖文为生,还跟时兴的IT产业挂钩,多好啊。实在没那个运气,好歹自己的文章也化做了非手写体的方块字,并且还可以被多人观赏评价,怎么说也是种自我安慰。看看榕树下每天汹涌的刷新量,就知道现如今这样的文学爱好者实在不是少数。
如果冷眼旁观的话,其实这样子的尴尬境地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来传统文学界难以放下他们的矜持,或者说,他们对这股潜在但是不断发展着的力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本身也有其致命的弱点,文章内容和题材的近亲繁殖,底蕴的苍白,这些都成为它向正统的文学殿堂迈进的绊脚石。
于是我们看到,锋头最健的痞子蔡,他的新书,那很舒服的绿色封面,成堆的放在书店里,很多人翻看,但是买者寥寥。在海淀图书城,已经有书店打出很低的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