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娱乐 > 新闻报道


格莱美现象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4月22日 10:47

  戴 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格莱美又成了媒体的热门话题。如果在几年前,你问一些听流行音乐的人,“格莱美”是什么,可能会有一半的人 会告诉你可能是一种化妆品的牌子。现在不然,格莱美像NBA一样深入人心。不少人甚至有这样的印象:格莱美奖是美国最权威、最有影响的 音乐大奖,获得格莱美奖的当然是音乐中的精品。

  事实上又是怎么样呢?在彼岸英国人的音乐辞典里,格莱美往往指的是“唱片界的一个笑话 。美国人虽把格莱美列为娱乐圈四大奖项 之一,但关注格莱美奖的人可能还没有关注一场棒球比赛的人多。前些日子,美国最流行的音乐杂志《公告牌》在它的网站上做过一次关于格莱 美奖的民意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只有835人,可见格莱美奖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说格莱美奖是一个笑话,一点都不过分。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1988年格莱美首次设立“最佳硬摇滚/重金属奖 ,结果以吹笛子 和民谣风格为主的“杰思罗·塔尔”获得了这个大奖;1989年格莱美的评委把最佳新秀奖颁给了“演双簧的高手(对口型)”米利·范尼利 ,遭到传媒的一通奚落,这使他们不得不把这个奖收回来。张冠李戴的事在格莱美的评选中已成了家常便饭。弗兰克·扎帕说:“我知道他们是 骗子。”谢妮德·奥康纳说:“我说过,如果我获奖,我绝不会去领,因为我讨厌音乐工业。 米克·贾格尔领奖时说:“这是你们搞的笑话。

  在美国的传媒看来,格莱美永远不会登上娱乐版的头条,甚至在80年代之前,它连电视直播的资格都没有。那么,国内传媒对这种在 美国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娱乐奖爆炒的驱动力是什么呢?爆炒的背后是现在人们对美国式文化的趋同心理,反正现在人们已形成这样一种心理惯性 ,只要是从美国那边来的东西,都是好的、时髦的。比如好莱坞大片,比如美式快餐,比如格莱美,比如《××的革命》之类的畅销书。

  不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笑话”格莱美,都在培养人们奢侈的消费习惯,这些东西大都是看一遍或听一遍即可弃之一旁,如快餐一样 。唯有这样,娱乐产品的制造商才会让你去接受他们更多的产品,制造的机器才会不停地运转。但有一些人却把这些艺术层次不高的一次性消费 品当成了宝贝,做耐用性的消费。我们听到的是唱片中的“精品”──格莱美,看到的是电影中的精品──好莱坞大片,加上传媒无端的炒作, 快餐顷刻变成大餐,把鸡毛当了令箭,对美式文化的趋同心态也顺理成章地形成。这种趋同心态使我们放弃了辨别真伪、高低的权利,混淆了辨 别艺术与商品的概念。

相关专题:第42届格莱美奖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娱乐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