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风采
新浪首页 > 伊人风采 > 媒体精华 > 正文
陈凯歌 陈红:2005版双陈故事(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14:37 《时装L officiel》

  岁月

  陈凯歌原名陈皑鸽,13岁时觉得自己和白色的鸽子没有丝毫共同之处,就改了现在的名字。

  出生后日夜哭,长大成人后却痛恨一切啼哭不休的电影,他说那算是一点自我反省和
否定。

  在文革中渡过生命中最好的十年,跟随风起云涌的知识青年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砍树,文革后考入第一届恢复招生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遥远的78级出了众多影响当代电影的人物,陈凯歌是其中最早也是走得最远的少数。

  有朋友在西双版纳长大,他在同学的父亲处见过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孩子王》剧组赠。

  文革期间,作为二千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个,年仅17岁的陈凯歌离开北京来到西双版纳。动身的前夕,同学打开地图,看了半天,终于问出:你确定那儿还是中国吗?

  他在云南待了七年。回到北京探亲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宽肩膀的大人,劳动使他的手掌长满了厚厚的茧,掌心像琥珀一样留着木刺。他给母亲表演用手指夹着燃烧的木炭点烟,母亲摸着他的手,哭了。

  1986年,为了选择《孩子王》的外景,陈凯歌回到西双版纳。他走过场院,经过那些已被岁月改变了模样的旧相识,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人们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说:你就是那个陈凯歌。

  我问他那几年得到与失去的哪个更多,陈凯歌说,“无论得到还是失去,都不是我选择的。”被动地接受了痛苦的成长过程,幻成内心深处的隧道,到达一个只有他自己清楚的地方。

  陈凯歌曾经说过他是因为无路可走才报考电影学院。为拍电影受了很多苦的父亲并不支持,他反问,难道你能养我一辈子吗?父亲无言。

  父亲教会陈凯歌关注电影中的细节,让他边看边在本子上记下来。父亲对他在电影上的影响,就这些。但他能够真正爱上电影,也就是因为在电影学院的四年当中记下的那些细节,他说电影是细节的艺术,而艺术是从生活中强烈的刺激来的。

  陈凯歌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他总是先抱着怀疑的态度。生活并不溺爱他,只是暗示。

  苦行

  陈凯歌把人生当中最精彩的东西都给了电影。

  被他视为人生最大知已的陈红曾经这样说,“他就像一个苦行僧,背负了太重的历史感、使命感以及悲天悯人。”

  执导第一部电影《黄土地》的时候,陈凯歌30岁。人们把《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视为陈凯歌的“三步曲”,这三部电影让陈凯歌在五年的时间内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而40岁拍摄完成的《霸王别姬》则赢得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它的大气和精美也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更多的尊重。但是后来,制作精良的《荆轲刺秦王》却经历了诸多的批评以及票房的失利。

  “过分的表扬我会警惕,过分的批评我会不在意”,骨子里陈凯歌是骄傲的,他认为他只是提前了,并不是失败。那些批评甚至痛恨这部电影的人,并不是真正理解他的人,尽管有时候他们初始于一个美好的愿望。

  2005年,用三年的时间及三亿五千万人民币制作完成的《无极》被寄予了太多的厚望,人们希望这部真正的巨作能为中国带来更多的赞誉,为经历过票房惨败的陈凯歌赢取扬眉吐气的片刻——虽然他本人并不是这样想的。

  在电影里,他是国王。有广告商曾经在《无极》片场旁搭了一个摄影棚,只要陈凯歌参加3小时拍摄,他们愿意支付400万片酬。据说他大发雷霆,“拍《无极》的时候,别说是3小时,3分钟也不行!”

  他希望自己的电影中能够存有一种诗意,为了这种诗意,他近乎残酷地对待自己。陈红分担了原本属于他的世俗压力,《无极》经历了数场风波,其中包括投资方撤资。担任制片人的陈红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地对他说又找到了新的投资方。

  他在电影的国度里苦行,有她陪伴,不觉孤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伊人风采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