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华酒店的英式下午茶在港岛是鼎鼎有名的,第一次去是受当地朋友的引荐,运气够好,没有预订居然还有位子。骨瓷茶具精致优雅,伯爵茶的香气浓郁简直让人难以抗拒,Scone做的非常地道,抹上香滑的奶油,好吃到想带着舌头一起吞下去。一切已经够完美,但为了加强效果,朋友还是不厌其烦地解释这里都是哪些香港名流的至爱,例如著名的关大美人就是这里的常客。
还有一次在香港的时候,被朋友在晚上11点带去吃著名的喜记香辣蟹。据说这里是谢霆锋、王菲等一众明星极其捧场的地方,不但经常亲身莅临,还常常在晚间收工的时候叫餐到片场享用。店面不大但人满为患,装饰简单到简陋,墙上贴满明星名人到这里用餐的报纸杂志报道。菜品的味道当然是名不虚传。
受全世界名流和时髦人士青睐的巴黎Plaza Athénée酒店似乎也不能免俗,有次到那里的西餐厅用餐,长长的走廊两侧挂满到那里用过餐的名人照片和留言,那些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鼎鼎大名的人物们似乎在排着队地欢迎用餐者的光临。
一切似乎都不足为奇司空见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有人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流行文化可以浓缩成一句话:名人+消费主义混合文化的盛行。买、买、买,这是谁谁设计的时装,这是谁谁导演的电影,这是谁谁出的书,这是谁谁的演唱会,这是谁谁出任形象代言人的品牌,这是谁谁光临过的餐厅······。你需要承认某明星的号召力,需要承认某品牌就是身份的保证,需要承认某艺术家是天才,需要承认某种生活方式的确够品位······。特立独行者开始变的裹足不前,因为害怕被讥讽土气没见过世面。跟着感觉走不如跟着名人走,最时髦的生活方式需要参考以下各种要素:红地毯、酒吧和俱乐部、流行读物、排行榜、大片、电视广告、颁奖晚会、度假胜地、高科技数码产品、冠以名人身体力行的各种理论等等。名人的消费动向甚至比他们的绯闻更引人注目。翻开时尚类杂志,80年代红极一时的超模风光不再,她们的风头早就被明星歌星名流取代了。
但也有不买账的。一本名为《只有我还是所有一切都是狗屎?》(Is It Just Me or Is Everything Shit?)的书连续几个月高居英国各大图书排行榜。它把当今最流行的人、物、事编成词条,按词典的方式逐一解释,但解释的方式却是对消费主义下的一剂嬉笑怒骂式猛料,但竟然成为人们圣诞节的送礼首选。看看它对Kate Moss的解释:“如果发生核战争,科学家预言只有一样生物会幸存下来,那就是Kate Moss。她将踏遍末日之后的苔原,手夹香烟,四处找寻最舒适的可以抽烟的弹坑,暗暗期待还幸存有一个八卦专栏作家来报道她的行踪。”此书抨击流行文化,试图证明世事皆为狗屎,最大目的就是试图对支配我们生活的各色理论、名人、商品说“不”。
不管它是否生硬、是否高明、是否孩子气,至少它在发问:这种消费主义,我们是否需要?不过一切似乎也仅此而已。阅读此书的人绝对可以得到极大的阅读快感,但大呼过瘾之后,在进入真正的消费链条时又会更买谁的账?答案似乎已经不需要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