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立
台湾商周的记者一次问louis Vuitton 中国区负责人:现在的人要攒一个月的薪水才能买得起一个louis Vuitton包,那100年前的人呢。
“这个很难回答,因为100年前买louis Vuitton的人都不工作。”
绝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奢侈品,最开始都服务于欧洲王室,然后是世界各国王室,这使奢侈品从业者非常矜持而且精致。这种个性源自对自己品牌的骄傲,和对顾客的尊重。如今奢侈品已经更多地面向大众,但这种特色却没有太多改变。体现在服务上,往往是细致周到却不阿谀,愿意与客人分享品牌的美好。
我们的作者陈红冰曾为一份报纸写过关于Hermes的小故事,忍不住要转述一下。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一次在下午六点半要去巴黎福布街24号Hermes旗舰店买块表,这是店准备打烊的时间,已经在店里的客人可以继续挑选,但要再进就不可以了。“6:00PM只出不进”是每天都在执行的惯例,欧普拉虽报上大名,还是被委婉拒绝。欧普拉一怒之下取消了之前十多个BIRKIN包的订单,并对Hermes口诛笔伐,但在法国人看来,这很正常。而一次一个美国旅行者自驾车路过此地,车子突然坏了,他发现Hermes店在旁边,情急之下进店求救,同样是这家店的店员,出来给予了礼貌而周到的帮助,让这位旅行者重新上路。
这应该是奢侈品服务理念一个经典的例子:平等、教养、坚持……
奢侈品在他们的故乡意味着文化、品味、艺术,而在中国,价格和彰显身份可能才是最重要。买卖双方都这么想,才会出现hot brand cool servers的情况,“2005年度中国内地奢侈品服务调查”令人深思:中国顾客在抱怨奢侈品服务不好的时候,是否真的了解品牌理念?奢侈品业在中国的服务人员,是否能把买卖变成一个令人愉悦和分享的过程,也是奢侈品真正奢侈的一部分。
这中间的差异,需要双方一起努力来消弭。
几个月前在纽约第五大道上看到Louis Vuitton专卖店正在修缮,三四米高的幕布上标示着:这家店正在装修,如果大家需要购买产品,请到×街×号的另一家店。一眼瞥见之后,觉得什么地方有些奇怪,回头再看了一眼,才发现,他们写的是中文。
在感慨中国购买力如此强大的同时,也有一点小小的愿望:在花钱的同时,我们最好对奢侈品文化和历史背景能多些了解,找到真正属于自己个性的品牌,做一个矜持的奢侈品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