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晚,经过三轮三个多小时的鏖战,2006年央视“纽曼梦想中国”决赛第五场混合6强比赛终于鸣锣收兵。河北唐山籍女生王飞雪和重庆籍男生山野虽经努力最终无缘进入下一轮,临别时,王飞雪是轻松地笑着走下赛场的,而山野却泪流满面……
这一幕近两年对很多人来讲恐怕并不陌生,以至于大家似乎都有点见怪不怪了。自从以“幸运五十二”、“开心辞典”等为品牌的智力竞赛和以“超女”为代表做大众化互动
性才艺比拼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大行其道之后,竞赛也就成了娱乐的主题和主旋律。今天,无论你打开哪家电视台,如果娱乐节目没有比拼和竞赛,那还称之为娱乐节目吗?
娱乐,顾名思义就是使人快乐,能消遣,使心情得以放松。而娱乐节目的定位也应该是快乐的、有趣的、健康的。娱乐节目并不排斥竞争性,因为有竞争就会有激烈和热闹的场面,也会搅动观众紧张的心情,进而抓人眼球。但娱乐节目却不能仅仅为了提高观众观赏性和收视率,就以竞争为主题,以竞赛为主流。竞争虽是自然法则,但即便是良性竞争有时也是残酷的,无情的,竞争或竞赛的本质就是优胜劣汰,是以大多数人的失败为代价,所以在竞争中要更加注重协作,注重和谐地相处,更要使竞争的失意者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这也是良性竞争的题中应有之意。在社会上,我们已经直面过太多的竞争和承受过多的心理压力,我们真的不想也不愿在业余时间尤其看娱乐节目时再重温那样的场景,我们只想在此时此刻,活得轻松、快乐一些,不要让心情过于沉重了。
竞争毕竟是冷酷的,是以少数人的胜利而告终的。那么,在最后的淘汰赛时,我们依然看到的是挺到次后或最后的失败者。“越接近越残忍”。当落败者告别这个舞台时,总有观众打气:“你是最棒的”;总有主持人安慰:“未来的歌坛有你的一席之地”;总有评委点拨:别灰心,年轻没有失败……可我们依然看到:一些选手仍执拗地说:我失败了;选手们仍然一个个哭得像泪人般的,真像生死离别!女生泪水横飞,男生“大雨滂沱”。在一次次的“抉别”考验中,无泪的男选手已快成孤品和绝版了。为什么把一个个按理应是轻松、惬意、畅快的娱乐竞赛搞得如此悲壮,像“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那般沉重、肃穆,让人压抑地喘不气来,这恐怕有违节目设计者的初衷,也不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体验。
在竞赛中,往往才艺表演很快结束,而比赛统计结果的“悬念”和“抉别”告白这样的“煽情”部分却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不是有主次颠倒之嫌?每一次落选者的交牌仪式是不是有些过于郑重和故弄玄虚,从而加重了娱乐节目的悲情色彩?在这样的悲情色彩渲染下,观众包括我也禁不住留下了眼泪,是对“英雄”的落寞和弱者的同情,是对你我他命运不济的感伤,还是对人生悲剧无处不在的无奈?……在这样的“含泪感悟人生”主持程序和场景下,我们的娱乐观众还能笑得出来吗?如果说笑的话,恐怕最多也只能是苦笑和哑然失笑。在这样的悲情效应下,我要做的只能是关掉电视或换到其它频道,或建议电视台把娱乐栏目改为“悲伤”类节目得了。
我要快乐,我不要泪水。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着泪水,只因为我看了“超女”和“
梦想中国”。大众娱乐节目应恢复他本来的面目,莫要陷入悲情主义的误区。稿源:红网作者:李建军编辑:耿红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