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何智丽离婚后发誓不再嫁日本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00:30 新民周刊

  何智丽:我想有个家

  回顾与何智丽交往的这二十年,我感觉,前十年,何智丽风风火火,是一员叱咤风云的体坛骁将,满口“比赛”,满脑子“夺冠”,一个标准的“女强人”;后十年,逐渐从乒坛退出的她,也逐渐从家庭破裂的痛苦中走出来,与当年判若两人,她的思想变成熟了,性格也从强悍走向温柔。

  作为单身女人的她,渴望着重组家庭,得到人生的幸福。

  猪年春节,属龙的何智丽从日本大阪来到我家客厅,这下,加上我与妻,算是三“龙”聚首。

  略施淡妆,黑衣,黑裤,坐在我跟前的前女子乒乓世界冠军何智丽,谈笑风生,显得非常轻松。我们海阔天空地聊着。当我拿出照相机为她拍照时,她犯了“老毛病”,脸上的肌肉一下子绷紧,神情不那么自如了。但我已经掌握她的“规律”,只要不停地拍,她适应了,就会放松,在镜头前慢慢变得自然起来。

  前些年的何智丽一直争议颇多、风波不断。如今,从乒坛退隐的她,淡出了媒体的视线,不再成为记者追逐的对象,生活变得自由自在了。

  从强悍到温柔

  屈指算来,我跟何智丽已是有着二十年交情的老朋友了。最初,我跟她只是纯粹的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但多次采访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成了可信赖的朋友。她来上海,总会来看我,无话不谈。即便是在上海只呆几天,也要给我打电话。光是这一两年,我们的见面就不下十次之多。她甚至跟我的长子、长媳都成了好朋友。

  其实,我跟何智丽原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我不是体育记者,跟体育圈几乎不沾边。我决定采访何智丽,是1987年她在第三十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爆出“不让球”事件时。

  记得,那时候我跟《解放日报》、《文汇报》的几位记者朋友一起从上海前往南京,火车上,《解放日报》记者忽然对我说:“有一个人,你敢碰吗?”我以为他所说的大约是陈伯达那样的政坛敏感人物,不料他却说出了“何智丽”。何智丽不是刚刚在第三十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为中国夺得女子单打世界冠军吗,有什么不能碰?随后,他说出了惊人的内幕:进入半决赛时,领导要何智丽让球给队友管建华,何智丽没吱声,上场之后却把管建华打了下来,中国乒乓球队为之震惊!在全队对何智丽置之不理的情况下,何智丽在决赛中发威,狠狠地击败韩国选手梁英子,夺得世界冠军!回国之后,尽管何智丽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中国乒乓球队领导却要何智丽写检讨,何智丽成了“不笑的冠军”……

  作为体育圈外人,我对所谓“让球”极度反感,以为那是违背起码的体育道德的。我为何智丽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我决心找何智丽采访。

  在采访何智丽之前,我了解了何智丽的背景材料。那时没有互联网,我求助于当时《新民晚报》体育记者张伟。张伟介绍我到上海市体委资料室查阅有关资料。不过,由于何智丽成了敏感人物,他关照我,查阅资料时不要“暴露”目标。于是,我在那里复印了游泳、举重的种种资料,“顺便”也复印了何智丽的资料。

  在上海胶州路的一所老房子里,我见到了回上海休假的何智丽。当时23岁的她,一身运动衣,趿着一双拖鞋,面对着我的录音机,用颇快的语速讲述着。她甚至把“国家队”快说成“国队”。她的表达能力不好,往往很重要的内容,只用两三句话带过,必须连续追问才能问出点名堂来。

  大约正因为我不是体育圈中人,所以采访何智丽后,我无所顾忌地第一次把“让球风波”曝光于天下,在广大读者中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响。

  从此,我与何智丽有了密切的交往。我成了何智丽一次次风波的目击者——

  1989年,当她与日本小山英之举行婚礼时,我应邀作为嘉宾出席。我不仅结识了小山英之,而且结识了小山英之父母。此后,小山英之和何智丽一次次来上海,又跟我一次次长谈。小山英之给我的印象是不错的;

  1994年,何智丽进入乒乓生涯的巅峰状态。年已三十的她,在第十二届亚运会上,在一天之内,一举击败了比她年轻得多的邓亚萍、陈静、乔红三员当时最顶尖的乒乓大将,显示了强大实力和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当然,她是代表日本队参战,为了这块替日本夺得的金牌,何智丽遭到了中国许多观众的非议,甚至被痛骂为“汉奸”、“吴三桂”。当时我发表了《理解万岁》的文章为何智丽辩护,呼吁中国球迷要有博大的胸怀,宽容何智丽;

  1997年,何智丽“后院起火”。她在第一时间里打电话告诉我她的痛苦,并要我为她“保密”。原来,忙于东征西战的她,发觉丈夫小山英之和她手下的一名小队员有了“私情”,两人感情破裂,最后为离异对簿法庭。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2,4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