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鲍勃·迪伦为何能获诺贝尔文学奖? 汪峰称其是“神”
中新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 张曦)延迟了7天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终于揭开谜底。来自美国的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摘得这一荣誉。为什么获奖的是他?这也成为广大网友关心的问题。
“他在美国歌曲中注入了创新的‘诗意表达法’。”这是瑞典学院宣布把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美国民谣歌手、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的理由。
鲍勃?迪伦生于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他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并在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演出,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鲍勃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在获奖方面,鲍勃?迪伦完全可以被称为“拿奖专业户”,他曾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迪伦还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
鲍勃?迪伦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令中国音乐圈为之振奋。高晓松就第一时间在微博再度转发自己早前听迪伦现场的照片,他直言对方是“伟大灯塔”。
作为粉丝,汪峰更是十分激动,在微博写下:“我的神,对于你来说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他同时称赞鲍勃?迪伦的文字“能将所有执迷的灵魂唤醒”。“再过几百年,你那些不朽的诗句依然会在空中飘扬。”
对于鲍勃?迪伦的词,郑钧也十分钦佩,他坦言最初并没有觉得歌曲特别好,但认真研究了迪伦的词后肃然起敬,“再后来读了迪伦叔的自传、看了迪伦叔的现场就服了”。
“对于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不是很惊讶,可以说是实至名归。迪伦的歌在音乐性(旋律,和声,编曲)和歌词的文学性,传达的思想性,甚至大众流行性,都达到了极高的层次,这是大师的高度。”知名音乐人戈非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他早期的很多歌都是民权运动时代的精神启蒙,呐喊,抗议之声,虽然他后来很反对人们赋予他时代代言人的身份,但在当时,他用一把吉他,一把口琴,一副并不悦耳的嗓音深刻影响了60、70年代的青年人。”
戈非最喜欢鲍勃?迪伦的一首歌是《blowing in the wind》。
这也是鲍勃?迪伦最经典的曲目之一,与欧美乐坛重视旋律不重视歌词的风格不同,迪伦对歌词十分看重。
早前,鲍勃?迪伦的6000页私人档案被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两家机构以大约1500万美元到2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这些档案包括迪伦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草稿,展现了他对歌曲创作的严谨。哪怕像《尊严》(Dignity)这样的小歌,迪伦都经过几十遍的反复创作。
作为忠实粉丝,媒体人小李坦言从中学就开始听鲍勃?迪伦的歌,“最早听的就是《blowing in the wind》”。小李告诉记者,他最喜欢迪伦的一首歌是《shooting star》,“歌很简单,但听着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最喜欢的歌词是《gotta serve somebody》,“歌词言简意赅,不管贫贱富有,都要向生活低头”。
事实上,鲍勃?迪伦的才华早就被诺贝尔文学奖盯上。1997年,弗吉尼亚军事学院(VMI)的英语与美术教授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为鲍勃?迪伦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后的1998年到2002年间,迪伦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文字能力很强,歌词也充满了文学性,文字表达能力非常特别,而且境界高度,对很多事情的观察和表述超出普通人音乐人。”戈非提到,鲍勃?迪伦的笔触有电影的感觉,不仅梦幻而且角度十分奇妙,“我非常推崇他的个人传记《像一块滚石》,那是我看过最好的自传,充满了诗意和魅力”。
《像一块滚石》是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曾被《纽约时报》等全球数十家著名媒体评选为年度最佳图书。
“一个男人必须走过多少路,在他被称为男人之前。”就像《blowing in the wind》的歌词,鲍勃?迪伦已注定是个传奇。(完)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