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娃-贝隆的母亲胡安娜是他父亲于连·杜尔亚特用“一匹母马和一辆旧车”换来的情妇。在埃娃出世几个月后,于连就离开了胡安娜再也没有来过。埃娃的出身对其一生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嫁给贝隆她甚至不惜将出生日期从1919年改为1922年。
父亲的离去,对埃娃一家的打击是灾难性的,为了躲避别人的闲言碎语,更是为了生活,母亲胡安娜带着六个子女离开了家乡阿根廷西北部的小镇拉普拉斯,到首都布宜诺斯艾
利斯远郊来一个叫洛托利多斯的小镇住了下来。
为了生活胡安娜用全部的积蓄买了—台缝纫机,替人加工灯笼裤。她从清晨到午夜都坐在缝纫机前工作。因为工作时间太长,她腿部静脉曲张。每天结束工作的时候,只能让女儿们架着她的腋窝把她扶起来,再送到床上。
即使这样拼命干活,胡安娜也难以攒够钱维持生活,更别说接受教育。为了实现让儿女成材的梦想这位母亲又做了一次巨大的牺牲,她开始暗地里卖身,以此支撑家庭。
无论母亲怎样努力,穷困依然让小埃娃感到—种自卑。在学校,每当她看见同学们在课间吃黄油抹面包时,总禁不住要流口水。她的早餐只能吃当地的卷饼,喝咖啡也从不加糖。有时早上起床晚点,甚至连卷饼也吃不上。
比贫穷更深地刺痛小埃娃心的,是她私生女的屈辱身世。埃娃和她的兄弟姐妹们一样,在学校里始终受到排斥。镇上的人们都教自己的孩子躲开他们。他们被排斥在学校活动之外,同学们的聚会、郊游也从不邀请他们。在上学或回家的路上,埃娃常常受到一群大男孩的围攻,他们冲她减:“你不姓杜尔亚持,你是野孩子!”并往她身上扔石头泥块。
对于蔑视她的这个世界,埃娃也报之以轻蔑。一次,老师因为一点小事辱骂她,让她在教室后面罚站,埃娃出人意外地没有大声哭闹,她只是瞪着一双眼睛仇恨地盯着老师,目光中的寒意让老师也不禁打了一个冷战。
贫穷和屈辱的身世是埃娃一辈子都忘不了的阴霾,她不会忘记痛苦和仇恨。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世界被分为黑白善恶两极,温暖光明的一面是她寒酸而温馨的家庭,在这里她是天使,是家人员宠爱的宝贝儿。而在家的周围,则是一个邪恶寒冷的世界,在那里,她是让人看不起的穷鬼,没父亲的私生孩子……巨大的反差使她愈发憎恨外面的世界,一放学回家她就闭门不出,几乎是个与世隔绝的修女。但埃娃对未来又充满了梦想,这梦想以仇恨为基础。她发誓要出人头地,以自己的成功来报复这个恃强凌弱的世界。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