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在全国观众中的无敌人气被《新周刊》评为2004年度新锐电视节目的“超级女声”,今年却再度错失上海,该节目只增加了广州一个赛区,不少上海美眉为了参赛只好南下。那么,上海为何与“超级女声”一再失之交臂?
生于上海却错过上海
面对长沙、广州“人满为患”的报名现场,湖南卫视表示,成都、杭州、郑州等地都是下一轮的后备选区。但据记者了解,打造“超级女声”是上海的一家传媒公司,为什么上海没有入选?记者发现,该传媒公司在上海本地娱乐媒体间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透露,2004年该公司琢磨出了这么个点子,于是辗转几家电视台,终于被主打娱乐的湖南卫视相中,于是开始了合作。2005年,该节目已经被湖南卫视买断,地点自然由他们决定。
如今这土生土长的公司在上海只有一个传媒联络办公室,全部重要部门迁往长沙。而上海的生活时尚频道“Channel Young”正全力打造“Super Model”,因此也就对“超级女声”不那么注意了。
国外节目“抄袭”嫌疑
“超级女声”节目的创意其实并不新鲜,更多的是让人想起国外一些相似的综艺节目,颇有“抄袭”嫌疑。
原型一:美国Fox台:“American Idol”(美国偶像),2003年的时候出了个挤进《福布斯》百大名人榜的华人走音歌手孔庆祥,虽然专辑在Bill-board上一路杀到了卅四位。他在节目选秀时因五音不准舞姿笨拙而被三个评委中的一个羞辱,但他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热情却让他一夜成名。
相似处:三个苛刻的评委。比拚的并不是唱功而是勇气,塑造的也不是歌手而是偶像。
原型二:法国“Star Academy”:每年从法国选出一些有培养前途的歌手,他们进行n轮淘汰,每一轮,都会跟踪他们所有的生活,针对所有的情况进行培训,电视节目就是忠实地记录他们的歌声,成长,友情,以及淘汰的残酷。每年圣诞夜决出总冠军,可以得到百万欧元和发行一张唱片的机会。经过五年,它已经变成一个品牌,有衍生产品,比如日常生活用品和游戏,可以在家体验舞蹈、歌唱,做明星梦。
相似处:最终结果由观众投票产生,场内加场外的电话和短信现场投票。淘汰过程真实而残酷。
由此看来,在看待“超级女声”的时候,绝对不能以一场平常的歌手选秀来论断,最后的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每个细节都会被公开,所以从踏入赛场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迈向偶像梦,无论对于场内和场外的人来说,都是这样。
评委“骂人”是卖点
在随机调查中,看过“超级女声”的人对评委的点评总是记忆犹新,几乎每个人都津津乐道评委的苛责,2005年开始,“海选”三个评委的模式未变”,评委的苛责倒是越来越多。原本以为挺和蔼的艺人也变得“刻薄”起来,比如柯以敏说“我靠那首歌赚了那么多钱,你怎么唱成这样!”她又说,“我也不想说什么了,你,就唱着这歌从那门出去吧。”黑楠比较婉转:“你唱得实在很差,不过歌写得不错,出门右转,你可以和我的制作公司谈谈。希望你写出更好的歌。”
“骂人”有什么好看的?关键是本来观众们在家自己琢磨,顶多也就是拿到小范围讨论,如今把大家想说的刻薄话都说出来放到镜头面前,那多舒服,多有共鸣感。丑的、走音的、胖的,随便讽刺。这也是一门高深的心理学。
偶像无关音乐
安又琪夺冠后,曾经在创作歌手李健的新专辑发布上做过嘉宾。李健对这个“超级女声”的评价并不高,他直言,这个节目并不能对乐坛的发展起到什么促进作用。这些选手的热情和激情是最值得赞赏的地方,要谈到唱歌,恐怕实在值得保留。
从“超级女声”的选秀来看,每场比赛,包括2004年的总决赛,每个选手都跑调。越是初级的比赛水平越低,老的少的,胖的瘦的,实在毫无欣赏性可言。其实从网上那些讨论得奖选手的帖子来看,讨论的重点从来不是歌唱得好不好。比如人品、比如长相、比如身材、比如学历,此类评判,绝不是对待歌手的态度,而是把歌手“偶像”化。
广告天价全国关注
看一个节目是不是红火,一个侧面的指标就是广告的价格。经过2004年的热播,2005年《超级女声》总决赛的广告报价为五秒插播价四万八千元,十五秒插播价十一万二千元的高价。而央视一套三月报价,最贵的电视剧贴片一的十五秒价也只有十一万。可见该节目的收视率是多么硬朗。2005年,更有某著名企业冠名,据业内人士透露,该冠名权卖了八位数的人民币。“提高收视率,广告卖得动”,这是硬道理。 (Bubu/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