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尴尬笼罩下的中国选美
尴尬一:赛多人少
最早突显这一危机的国内选美赛事,可以说是年资最长的“香港小姐”和“亚洲小姐”的选举。2004亚洲小姐内地区秘书长、亚洲电视总裁特别助理葛继宏日前对记者谈到:“
香港虽然经济发达,但是从人力资源上来说,却是一个弹丸之地。此前的选美,无论是‘亚姐’还是‘港姐’,都把参赛选手局限在了港岛内部,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因此,去年我们提出了‘亚姐就要面向亚洲’这样一个概念,让全亚洲范围内的选手都能参加到比赛中来。”
记者了解到,“亚姐”此前停办三年的原因和“人少”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葛继宏说:“年年选来选去都是那么些人,新的选手成长速度又跟不上,即使硬选,也是矮子里面挑高人。为了保证选举的质量,我们就暂时停办休整。从去年重开‘亚姐’选举的情况来看,这一举措是正确的。”
事实上,由于内地选美赛事日渐增多,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已经出现了“同一拨人穿梭不同赛场”的怪现象,有些地方的赛事因为参赛选手实在太少,甚至出现了主办方花钱雇选手的怪事。同时,美女资源的稀缺使得主办方在选手的年龄要求上一再降低标准,导致了大量“低龄美女”的涌现,而这些过早离开学堂、走上舞台的女孩们的未来不能不让人担忧。
尴尬二:猫腻不断
采访过程中,一位有着国际大型选美操作经验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据我所知,很多选美都有猫腻存在。比如某大型活动的赞助商指定要某人得冠军,那主办方是很难拒绝这样的要求的。还有就是商业炒作,比如某一模特经济公司为了捧红自己的模特,就会参与操作,甚至直接主办一场挂着全球名义的选美比赛,然后让自己的模特获得冠军。活动结束后,因为自己公司的人有了光环,以后在接拍广告的时候就会有更高的身价,公司就能赚更多的钱。”
一位选美出身的模特曾毫不避讳地谈到中国选美的黑幕现象:“中国选美开放的时间很短,所以在目前的条件下,选美黑幕是不可避免的。黑幕应当是中国选美中的一个过渡,一旦中国的选美有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完善,它将会逐渐公平、公正。”
尴尬三:看过就忘
选美大赛越来越多,大众能记住的脸却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在“亚姐”和“港姐”的选拔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多数人能对赵雅芝、翁美玲、张曼玉这些“老牌美女”如数家珍,却对2000年后的亚姐、港姐们过目即忘。“仅仅为了选美而选美,导致选出来的冠军没有魅力、缺乏生命力,这也是观众记不住的重要原因。”葛继宏说。在他看来,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有外表美的美人已经无法对观众产生吸引力了,但真正的“气质美人”却是时下选美赛中的“稀有动物”。
难怪,无论是选美大赛也好、模特大赛也好,众评委们都把选手的气质和个性作为考量的主要标准,去年来上海担任精英国际模特大赛的维多利亚·贝克汉姆、谭咏麟和陈凯歌都不约而同地把选手是否有个性作为“第一准则”。一位时尚摄影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标致面孔只会给人重复的感觉,优秀的模特一定是百变的,只有有个性和表现力的人才能做到这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