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自由迁移,都市的现代化,观念开放的小环境,都促成了社会控制与个人交换的丧失及解体。本章,我们以性脚本为例,验证社会转型不仅提供了改写性脚本的场域,甚至还可以“反塑”性脚本。性脚本的改写与“反塑”,实际上都是个人与社会控制交换关系丧失的结果。
约翰-盖格农在他的《性社会学》一书中为我们详尽解读了性脚本的概念。他说,每个
社会都有自己的性脚本,性脚本规定了人们同谁发生性行为,做些什么,时间,地点,以及为什么要发生性关系。“各个社会的脚本大相径庭,这些栏目却是相同的。”(约翰-盖格农,1994:10)性脚本还存在着文化与历史的差异,“像非性事件的变迁一样,在性的领域,某种性行为方式的意义,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约翰-盖格农,1994:16)“了解人类性行为的方式之一,是使用性脚本这一概念来检验某一文化中通行的性原则,了解它是如何导演了人们的思想、语言和行动的。”(约翰-盖格农,1994:23)
“脚本要比人们的实际活动简单,它是有限的、提纲式的设计。它就像蓝图、地图或药方,只给出大致的方向,而并不详细规定每个细节。尽管如此,脚本的重要性却往往超过具体行为。人们按照它采取行动,它本身却不能取代行动。对照本也可以作添改删除的变更,但是极少有人愿意并且有能力创作出新的脚本。能把私人的想法作法变成社会或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即把自己创造出来的新脚本变成社会规范的组成部分的个人,更是绝无仅有。”(约翰-盖格农,1994:7)
盖格农还提到,在人的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性脚本。“人们有时会偏离上述期望……偏离这个脚本的行为,则需要额外的精力、时间和欲望。有些人能够妥善处理好这一切,有些人却做不到。”(约翰-盖格农,1994:22)
盖格农还肯定了“性脚本并不会在出生时或青春期或结婚时完全形成”。(约翰·盖格农,1994:23)但是,盖格农没有明确说明一个人是否会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修改自己已成熟的性脚本,以及如何改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早期的学者曾明确表示,性脚本形成后不会被修改。
Reiss在1960年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的,他得出结论:个人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他的性准则,以及私密关系的道德标准。这一标准相对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是决定一个人性行为的主要因素。(Reiss.1960) Ehrman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一生的性准则很少有变化。(Ehrman,W.1959)
Laws和Schwartz的研究显示,在男生18岁,女生16岁,性态度已基本确定了。社会控制在青春期时期对人所发挥的深远影响,还提到组织内部的主动的道德感是一种良性的社会控制。(Karen ,Kathryn ,and Colleen,2001)
我在本研究中却发现,除个别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受访者,本研究中的受访志愿者几乎都经历了性脚本的改写过程。
本章便试图说明,在个人的生命周期中性脚本是能够被改写的,并展示影响改写的一些因素。同时提出,在主流社会塑造自己的性脚本的同时,也已经为这种改写埋下了伏笔,实际上在“反塑”着自己的对立面。多性伙伴行为者的存在相对于主流社会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性脚本。虽然个人行为无法直接改写社会的性脚本,但是,多性伙伴行为者的存在为原本遵循主流文化性脚本的人提供了一个样板,成为其中一些人后来接纳这一亚文化性脚本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一亚文化性脚本必然不断去影响主流文化中的性脚本,主流社会性脚本的历史变化,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以积沙成堆、蚂蚁啃骨头、滚雪球的方式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