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汇成的几百米长龙、通宵报名和全天候的等待……从5月14日正式报名开始,“超级女声”熊猫城的报名现场的壮观景象令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而在狂热的报名人潮中,绝大多数是80后(指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的一代人)。我们透过潮水般涌向“超级女声”的80后这一社会现象,推出一系列相关报道,是希望进一步走近80后,剖析80后新生代带着鲜明时代烙印的个性、追求和价值观,以期引导其中的积极因素,消解其中的非理性成分。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都来积极关注和探讨80后现象,因为他们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未
来。为此,本报今特别开通热线86613333—1,欢迎各个年龄阶段读者包括80后本身来共同讲述80后非同一般的个性故事,并谈谈对这些故事的思考。
高秀芬,今年67岁,家住在青白江区,她是带9岁的小孙女来参赛的。
高婆婆说,孙女是主动来参加比赛的,“她才9岁啊,也不知哪来那么大兴趣”。提到报名时的“盛况”,高婆婆心有余悸。“星期六我们排队排了一整天也没报上名,星期天又去,好不容易才报上。“真是人山人海呀,全是小姑娘在那里挤……”对于孙女的参赛,高婆婆说:“我们孩子性格太内向,平时怕生,来参加比赛是种锻炼。我们当然支持了。”
林秀春,今年51岁,记者采访她时,她15岁的女儿已进场比赛了。
“我现在很紧张,从昨晚开始就睡不好觉。”林秀春说,自己开始并不支持女儿来参赛,但在女儿的一再坚持下,她终于改变主意。“我女儿身高已达1.72米,模样也很漂亮,平时喜欢唱歌,将来说不定真能朝这方面发展。”记者问林秀春,如果她当年也遇到这样的比赛,会否参加?林秀春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们这代人是没有这股闯劲的,所以我现在很支持女儿!”对于“超级女声”现象,林表示,现在社会竞争太激烈,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追根溯源这其实是成人社会激烈竞争的折射和体现。
如何看待“超级女声”引发的社会热潮?连日来,记者对100位受访者进行了抽样调查。
有30%的受访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超级女声”营造的一夜成名的童话对青少年有误导作用,使得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对成功有着急功近利的渴望和幻想,不是每位女孩都适合唱歌,“超级女声”一夜成名的神话让很多女孩失去了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评价,一味沉溺于成名幻想中,对其今后发展不利。
而20%的受访者采取了中立态度。他们认为,“超级女声”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满足了少女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需要,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必然会产生让少女逃课、做明星梦等负面效果,因此采取中立态度。
而50%的受访者对“超级女声”持肯定态度, 认为它为少女们提供了一次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对少女们今后走入社会提前进行了竞争锻炼。
专家评价
展示80后成长轨迹
昨晚,心理学家周茹英博士表示,“超级女声”的火暴反映了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生们渴望独立以及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增强等普遍心态,这也是这一代少女身上偶像情结的张现,同时是成人社会中残酷竞争等在下一代身上的提前反映。同时,制造平民偶像的“超级女声”也有弊端,一唱成星的神话会影响到正在成长期的少女们对自身的客观评价和定位,打乱她们对未来生活的理性设计。由于“超级女声”的淘汰率很高,会让很多落选的女生形成挫折感。而提早让孩子感受挫折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能使她们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最后,周博士表示,透过“超级女声”现象,展示了80后出生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和成长轨迹,对这一代人的研究和探讨有重要社会意义。
相关专题:湖南卫视2005超级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