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她还是老样子,与她不甚熟悉的人也可以这么说,
而不必担心出错。亚洲女性论坛发起人、普乐普公关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
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欧美同学会商会副秘书长,
北京市留学人员商会副会长、北京华商会常务理事、2004中国十大经济女性
提名奖……这些身份注定了她的频繁出镜,
而她“永恒”的造型,也如花呢外套之于COCO CHANEL,
成为一个女人的标志。
有人说,真正有品位的女人会长期坚持她的发型,而魏雪的童花头,从学生时代至今保持了10余年,她不经意地笑,“它适合我,于是不再改变。”
不再改变的并非发型,而是她对公益的坚持,这让魏雪的世界变得明澄简单,却不乏阳光,“毋庸置疑,这就是幸福。”
“正如‘富三代才出贵族’的道理,一个国家的公益意识,不是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所能带动的。”
每天打开电脑,魏雪总会看到屏幕上一张年迈女性的照片:蓝白相间的修女袍裹在单薄的身躯上,特丽莎修女神色安详平和,却动人心弦。
“无论怎样的缺衣少食,母亲总会谆谆善诱:你流着贵族的血液,应该保持一颗高贵的心。”
“那让我感到温暖。”从1992年进入日本上智大学,继后往美国杨百翰大学进修公共关系,魏雪念的都是教会学校,她不信教,却学会了心怀天下。
再深究,她的悲天怜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家族传承。魏雪的父亲是早年的民主人士,母亲是世家名门的后裔——医药世家“白家老号”的第十六代传人,几代积富,都是善长人翁。姥爷数十年来,坚持开设粥场,以供贫者糊口。在家乡河北定县,至今仍有功德碑,记载着其饥荒年间以保邻近村庄无人饿死的善举。
曾经,她幻想自己化身为18岁的特丽莎修女,从家乡奔赴世界各地,尽几所能,救死扶伤。于是,早在留学时代,她就组织了协力会,向海外华人筹款,以奖学金的方式资助国内学生。那时,她不过是众多平凡的留学生之一,也需要去餐馆洗盘子赚取生活费,然而,她常常只把维持基本生活的钱留下来,其余都用于捐助。再后来,她有了更大的能力,真的开始把公益当作事业一样投入。
2005年6月,她主持的第二届亚洲女性论坛即将举行,主题是“女性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把目光投注于现代女性发展问题,并非偶然。在一些大学和妇女研究机构,魏雪接触到了很多案例,极具社会意义,作为亚洲女性发展协会会长的她,联合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在2004年底,共同举办了国内首次由民间举办的纯公益性的女性论坛。
纯公益性,意味着没有任何收入,而商人重利,许多企业认为女性论坛与己无关,拒绝提供赞助。于是魏雪自掏腰包,负担了80%的费用。"这已经不是金钱的问题,"她笑,“当对女性的偏见如此猖獗之际,能够反攻一下,真是痛快。”
然而,即便如此豪气盖天的放言,在论坛的具体筹办上,也曾遭到误解。有朋友来问她:“魏雪,你没病吧?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文明到要把女性问题提到讨论的日程上来。”太多的质疑,魏雪习惯性地保持沉默,却又不得不频频登门劝说知名企业家与学者出任嘉宾。
这样的劳顿,终见成果。2004年度,最高调的女性呼声非“首届亚洲女性论坛”莫属。而回忆起曾经的困难,魏雪并不在意:“公益意识发展需要过程,正如‘富三代才出贵族’,一个国家的公益意识,不是二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所能带动的。而发达国家的国民早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做义工,公益意识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
“我从来都没有特别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我只用我的特长来和下属沟通。”
从美国杨百翰大学毕业后,她只做过一个工作——公关。面前的魏雪,既没有“公关业领军人”的气势汹汹,也没有“跨文化公关使者”的张牙舞爪,如魏雪所说,公关多在幕后,更像一个导演,而不是演员。所以,“我从来没有特别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我会生气,但不会拍桌子瞪眼;我有韧性,所以用我的特长来和下属沟通;我的威慑力不够,但我只注重最终结果。”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沟通,浅显的道理,魏雪似乎是胜在沟通技巧,事实上,重要的是她对沟通给予的重视和沟通的欲望。”沟通没有固定的量化标准,你也可以选择做到80分,然而如果要100分,必须保特主动性。”
最佳的例子,是她力挽狂澜的一个危机公关项目。
“出事儿的时候还在议论他们该如何收场,结果这个CASE居然落到自己公司头上,当时横着心才接下来的。”她连夜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方案做到第二天早上6点钟,已经处于混沌状态,准备回家睡两个小时,刚到家,她就接到国际长途:“没有收到你的方案”。只好又回公司,把方案发出,再看看时问,也只好连轴转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