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能怪“芙蓉姐姐”,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自由,不管她以怎样的方式。只能怪我们这个时代,对“勇气”二字的理解实在是过于肤浅,真正能够体现“勇气”的人物与事件标本都太少太少,在物质利诱远远多于精神滋养需要的时代,“勇气”的代表人物自然不是舍己救人的罗盛教,不是像春天般温暖人心的雷锋,也不是因挑战世俗权威而被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的布鲁诺,更不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纯真的小男孩。“勇气”是以非常规的手段获得与自身实力不相称的名利,是包装与炒作,是在吹出一个硕大的、瞬间破裂的肥皂
泡泡之后的安之若素。于是,我们有了“木子美”之后,还有竹影青瞳、流氓燕、芙蓉姐姐、菊花姐姐,以及正在酝酿着的“芙蓉哥哥”,他们趁虚而入,几番“绣花拳”之后,就成了新时代“勇气文化”的代表人物。
商业利益往往是这类“勇气文化”的推进器。某网站为“芙蓉姐姐”做了专门的网页“清水出芙蓉———芙蓉姐姐全记录”,有照片、视频、语录,也有网友评论,还有“芙蓉姐姐”的小调查———为了新闻,也为了点击率。网络新闻有很多“芙蓉姐姐”的消息,却很少关于“芙蓉姐姐”真相的报道,尽管,真相已经被揭开。越朦胧越美丽,这是“芙蓉姐姐”的策略。按照《三联生活周刊》的说法“她‘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记忆使她‘想不出名都很难’”。网站当然也知道趋利避害的。
可以想见,“芙蓉姐姐”的“勇气”会一如既往地高涨下去,这是她的自由。但是,如果类似的“勇气文化”真成了气候,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笔者不敢想。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