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晋如
在世界各国的戏剧中,小丑总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角色。人们从小丑的身上欣赏到了滑稽可笑,然而,更主要的却是产生了自我满足的优越感。喜剧描写的是不如一般人的人,观赏小丑的人们在开怀大笑的同时终于发现自己还不算最糟糕,作为看客,他们的心态显得猥琐而真切。这种心态,满足于每年春节晚会赵本山的小品中,满足于超级女生海选中,也满
足于目下以芙蓉姐姐为主菜的一场媒体盛宴中。
芙蓉姐姐最早出名是在清华BBS上。姐姐这个称呼,是我的年轻的学弟们对她昵称。但我相信即使是那些芙蓉的忠实的FANS,也没有想到在全中国会那么多人热衷于这一场网络狂欢。民俗学者发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个地区的人民总要找到另一个地区的人民来鄙视,那个被鄙视的地区人民又总能找到更落后地区的人民加以鄙视。而在实在没有别的地区可以鄙视的地方,一定有一户家庭被所有人鄙视。这个家庭中一定又有一个人被其他所有人鄙视。这个发现很残酷,然而却是事实。而的确,芙蓉就担当了一个被所有人鄙视的重任,于是她出名了。
但芙蓉在出名的同时也遭到无数匿名的攻讦,那些站在看客的立场上获得鄙视旁人的快感的人们,在面对曾经给他们带来欢乐的一个角色时,唇枪舌剑,冷酷无情。
很多人在品尝着芙蓉的饕餮大宴之时,不曾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芙蓉为了圆清华北大之梦,考了三年的研。而正是持续的失落,反而使得她心理上极度自恋,这是人心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就是奇妙的人心。芙蓉是无辜的,错在中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本来,研究生制度是为着培养学术科研人才,而今天研究生连年扩招却只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在西方,学术科研型研究生和为了进入职场增加砝码的硕士生是严格区别的,后者其实更应叫作“毕业后教育”。而今日中国,却拿有限的学术资源来为不打算从事学术的学生提供高学位,长远看来,这样的结果不但葬送了中国学术,也让考研耗尽了无数如芙蓉这样的学生的青春。
芙蓉不是坏人,她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一个并不完美的社会里,每一个个体都是病人,只不过芙蓉的病征表现得太过明显罢了。面对病人,我们需要的是悲悯,那怕只是一丝的悲悯,尝试着去理解她、同情她,而不是鄙视、攻讦甚至咒骂。如果我们要咒骂,也应该是咒骂这祸害了芙蓉更祸害了中国学术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而不是芙蓉。
面对着这样一位并没有伤害任何人的女子,我们是否非要宣泄自己的鄙视才能从中获得自我肯定的快感?不错,芙蓉并不美丽,更没有她所自我宣称的动人气质,但不管怎样,她有权这样认识自己。现代社会的一条基本准则就是,只要法律没有说不能做的事情,就可以去做。所谓自由,就是你可以做任何事,只要你没有伤害到他人的利益。芙蓉当然有权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她这样做不曾伤害任何人。但为什么很多人连她自恋的权利都不给,而不惜隐藏在网络中用最恶毒的词汇加诸芙蓉的身上?
神爱世人,世人也应该学会相互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