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芙蓉JJ——这一由北大清华学生引领的最新网络时尚,终于被好事者从北大清华论坛的小范围点燃至各个论坛、传统纸媒和各大门户网站也迅速跟进。一时间,万头攒动看芙蓉,举国竞说火冰可儿。然而在几次的实人访谈中,记者与观众终于发现,芙蓉其实就是一位正常、普通的女孩,她在网络上那些有些出格的话语也许只不过是因为网络以及语言的虚拟性,人们在表述自己时常有的一点自恋与自夸,也或者是几次失败的反向刺激,让她更加要以语言与照片巩固、坚信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总之,她的这些文字与照片如果安放在
《知音》或《佛山文艺》上一点也没有出奇之处,当能引起与她处于同一阶层的读者真诚的共鸣,可是整个事情出叉就出叉在,她出现的地方是网络:知识精英们的论坛,城市小资的时尚空间。这位自认为时尚但在小资看来土不土洋不洋的“村姑”、资质一般的“校漂”,就这样,以其“喜剧”功能进入了大众传媒的视野,并被迅速炒红(当然,她也很快就会如明日黄花,丧失娱乐功能而被大众传媒与时尚一族弃之敝履)。
就如农民在传媒中的形象一定是赵本山式的笑星角色与娱乐功能,芙蓉JJ这一传媒事件再度提示的事实是: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之外,符号不平等也正如火如荼地上演,阶层差别的逻辑已经如此无意识地占领了各个领域,“芙蓉教”的发源地——号称具有民主平等传统的北大清华也概莫能外。-郑国庆/摄影 本报记者 高远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