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风采
新浪首页 > 伊人风采 > 正文
芙蓉姐姐对社会心理传播具有标志性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3:22 博客中国

  文/顺风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文化和社会时尚,都是社会心理和社会认识的反映,芙蓉姐姐现象成为当前社会认识领域的一种标志性反映,对于我们思考时代和社会潮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我们相信,从宏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客观世界,到微观的个性、认识、心态等内部主观世界,始终遵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社会现象、社会文化和社会时尚亦然。

  从木子美到芙蓉姐姐,无论谁是终点谁是起点,我们从中看见的是社会的普遍狂热和巨大分歧。现在,芙蓉姐姐现象的热度未见丝毫减弱,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开始思考在社会发展的波动律作用之下,下一个网络和社会认识的热点将轮回何处?为此,首先必须认识到芙蓉姐姐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价值。

  从社会意识的审美焦点,发展到社会意识的无审美焦点,芙蓉姐姐的鲜活案例,昭示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经历拜金、重商、多样、适度自由等变化轨迹,正从一种失去社会甚至政府的文化引导强音导致的无主题变迁中解放,一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一种社会潜意识体现为显意识的自我超越和自我释放,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解放后和文革期间,在文化领域笔者印象深刻的一个现象,是毛泽东对于社会文化和舆论走向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得出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结论,从而把这样的认识贯彻到自己以至整体的执政实践之中,这样一种有组织和目的性的社会价值观的刻意打造和强制灌输,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影响了几十年的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打造从文革方式转变为后文革方式,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利益取向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结果,已经在中国深刻的发生。从一种声音独大,到百花争鸣,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百花争鸣到万千噪音,甚至无主题变奏,社会价值观念主强音的缺失,也会造成社会心理中的迷惘甚至混乱。

  芙蓉姐姐现象,“审美”还是“审丑”之辨并不重要,我们只要认识和重视,我们社会确实以这样的声势证实了一种社会自我“审视”能力,共同聚焦于芙蓉姐姐现象,是全社会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继续“观照”,只是观照的角度、尺度、方式显得有点突兀、另类,给很多还沉浸在传统社会心理认识中的人们带来一定的冲击而已。

  但是,芙蓉姐姐现象,甚至再荒诞、再怪异、再不可理解、不符逻辑的“后芙蓉姐姐”现象,往往在很多人呼号和担心着“网络妖怪横行”、“社会人伦缺失”、“要为下一代留一片净天”、“恶俗的东西必不长久”等同时,他们却忽视或者不愿意正视,任何激烈而广泛的社会存在、社会现象,于形式上的所谓“无逻辑”背后,自有真逻辑。

  在一种传统、保守和封闭的价值认识系统中,“存在即合理”遭遇敌视和否认,一种所谓的标准具有先天的主动性随时准备改变别人主观世界,影响别人的价值观。这样一种标准,也即所谓的“审美”观。与之相对立的,也可能出现另外的“审丑”观,但是两者本质都是关照外部世界的审视工具。

  通过芙蓉姐姐现象,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批判建立在传统“审美”意识基础上对传统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思考素材。这里存在一个疑问:“审美”观是绝对的、必然的还是相对的、运动的?

  首先,审美观作为某种价值取向,也是一定的世界观和利益取向的反映,所谓的“美标准”在具有主观性是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其实这样一个命题,也不需赘言,早有大量专著论述了而绝对的“审美”和“美标准”的保守社会属性。

  其次,对“审美”的“审美”如何实现?“审美”既是生理层面的感官需要,更是心理层面的道德需要。以“恶俗”来说,他的本质是反道德、反人性、反自然的一种认识基础,但是并不全部伴随以美丽的外壳,在生理的“美”得以实现的同时,很多人却不能够认识到背后的“恶俗”本质。反之,芙蓉姐姐是反道德、反人性、反自然的吗?可是她却被冠以“恶俗”的罪名,原因只不过是在外边上她显得不够“美”。而这样的短视和偏见的“审美”实践,在我们审视的淹灌中,应属于“美”还是“丑”呢?

  第三,“审美”和“审丑”是通过社会之“眼”实现的,那么传播实践和传播理论应该如何从这样一场社会潜意识的大暴露中寻找自我升华的灵感?从芙蓉姐姐现象,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形成几点启示:

  一是芙蓉现象肇始网端所反映的网络新力量对于传播将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机制?方兴东在《大教堂里的章子怡和大集市中的芙蓉姐姐》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力量已经超越社会精英的把握,义无反顾地走向大众主导阶段,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也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博客的力量也在转移,从精英转向普通大众,这应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变革。”确实,从精英向大众的真正转变,将为互联网增加新的力量,并且必然将作用于传播、时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深刻变化?方兴东在《谁捧红了芙蓉姐姐:我们大家一个也逃不掉! 》文中指出,“咒骂也好,吹捧也好。其实本质上,芙蓉姐姐的走红的根源不是因为芙蓉姐姐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我们变了,社会变了,互联网变了。”这样一种变化,是不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尝试对此进行一种定性和定量的深度分析?

  三是以“审视”代替“审美”和“审丑”在本质上意味着对于传统价值观的革命性颠覆,传播如何把握此点?

  四是传播在社会认识的挖掘中如何自我定位,究竟是第一方还是第二方?或者是第三方?

  五是传播在芙蓉姐姐现象所体现出的社会潜意识的自我发现功能面前,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参与态度,还是采取自我流放的边缘虾态度?在被动跟进的事实面前,是否传播在未来甘于现状?

  第四,对芙蓉姐姐采取欣赏态度,这样一种“审美”观,代表一种发自内心的“草根”做主、群众做主和“我做主”的新价值观,同时也是超越对于芙蓉姐姐个体思考的带有社会认识的更高的价值观。无论芙蓉姐姐个人存在什么样的缺陷和不足,都不能抹杀她所掀起的肇始于互联网的社会热潮,所代表的个性自由诉求和个体力量释放的积极意义,都不能抹杀芙蓉现象激发人们来思考、把握社会心理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芙蓉姐姐现象对于揭示社会心理自发现的事实和推动社会心理的再发现,对于揭示网络所代表的新社会力量和打破网络与现实的封闭和壁垒,对于揭示新形势下的传播发展方向和创新任务,对于启发社会对于价值观和美丑观的再思考,都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希望更多的朋友从社会观察的视角出发,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芙蓉姐姐现象。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伊人风采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