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檀
首届“解放日报文化讲坛”昨天鸣锣,话题围绕文化现象展开,现场气氛极为热烈。
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嘉宾曹景行先生在演讲中自认,对芙蓉姐姐现象感到迷茫。据曹先生说,芙蓉姐姐已从内地热到了港台,如此“天下遍开芙蓉花”,实在令人困惑。他将
这一现象与台湾的“上流美”现象相提并论。
其实,我们对类似现象也不陌生,从木子美到芙蓉姐姐,都是最初从网络出现,然后被社会认同的大众文化符号。成为大众文化符号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公众认知度高,在眼球经济时代,一个被公众广泛接受与认可的符号都能转化为经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一种经济符号。如木子美,成功地成为畅销书作家,而芙蓉姐姐,也有商人出资为其拍摄电视,她们和哈根达斯一样,已经具有品牌效应。不过,纯靠眼球的经济,不像历史悠久的知名品牌一样,能够具有长期价值。
为什么一个平常的女子,用极其自恋的行为,就能成功地上升为醒目的大众文化符号?事实上,无论一个符号是大是小,在其背后,往往隐含着社会某些方面的变迁。
芙蓉姐姐从网络上发迹。据曹先生介绍,芙蓉姐姐的流行并非始于今日,很长一段时间,芙蓉姐姐就成为中关村从事信息产业的年轻白领的谈资,清华、北大的学子们兴致盎然地追寻芙蓉姐姐的玉照与语录的时间也不短了,然后迅速向整个社会传播。这说明,网络名人上升为社会名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短。网络的信息传播能量,已经成为眼球经济的强大助推器。
而芙蓉姐姐的发迹迎合了社会一部分人的某种文化需要。曹景行对港台媒体的解释可以作一个注脚,即我们正处于一个“反智”时代,人们需要这一行为的代表人物,而芙蓉姐姐的种种言行出现恰好迎合了这一需要。她成为“反智”时代的大众文化符号并非偶然。同样的理由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狗仔麇集的《苹果日报》会对香港严肃报纸产生巨大冲击。
芙蓉姐姐有两大成功秘诀,一是坚韧地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玉照与语录,二是“反智”。这恰好反映了眼球经济时代的经济运行方式的一些变化,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与接收方式的盛行以及社会文化的“反智”现象。一些出乎寻常的方式能够获得眼球,而眼球的多少就决定了商业价值的大小。
芙蓉姐姐在成为红人后,就有商人开发其眼球资源,芙蓉姐姐的首部博客电视已经开拍,如果她能继续走红,在电视、电影、出版、广告等市场的掘金相信指日可待。
当然,身处信息爆炸与眼球经济的时代,传播方式注定了任何一个大众文化符号都是短命的,能够“各争眼球三五天”,就已是极大的成功。芙蓉姐姐可能很快会消逝,菊花姐姐、桃花姐姐将接手下一棒。(作者系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