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风采
新浪首页 > 伊人风采 > 七夕情人节 > 正文
重庆经济报:的哥外语迎客 传播重庆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9日17:25 重庆经济报

  核心提示

  他们能不花钱终日“饱览”城市风光;能在山城酷热的盛夏里享受冷气开车逛大街,能在别人慌张躲避瓢泼大雨时“悠闲”地雨中漫步……他们是城市最靓的风景线———出租车的司机。

  目前,我市主城区共有出租车近7000辆,从业人员1.9万人,在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里,他们从事的这个职业本身又经历了哪些变迁,他们又是一个怎样的生活状况?

  出租车已成为城市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重庆出租车·迎接峰会

  流动“风景线”为城市增光

  7月21日凌晨6:00,30岁的“的哥”刘万春照常匆匆地起床洗漱完毕,习惯性地拿起他那本“社交英语”在自家的阳台上朗读起来。

  近几个月来,清晨起来训练英语口语,是刘万春近来养成的“习惯”———这个只拥有中专学历的“的哥”,将有可能成为“亚太市长峰会”中,驻守在主要会场的出租车司机之一。

  对刘万春而言,与外国人用英语对话,然后拉着他们逛大街,这些场景让他想起来就怦然心动。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不乏有“老外”坐他的车,但那种用手语或对方用极为蹩脚的汉语交流的方式令刘万春感到汗颜。

  作为我市窗口行业,为迎接10月在我市举行的“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与出租车有关的改变正在悄悄地发生:白座套从以前的每周两换变成日换日洗;的哥的姐们学起了正规礼仪、说起了英语……

  事实上,乘客来自四面八方,出租车更无疑是一个城市的一面窗子。

  一次,两个女学生抢坐的姐冯香兰的车,互不相让。冯香兰想了想,两个人方向一致,就让她们都上车。一个人先到目的地后计价器显示金额为6元,冯让她付了5元。另外一个女学生到目的地后按计价器上显示的金额减去5元钱付费,于是皆大欢喜。

  的姐李惠芳更是以女性的细腻做好服务的细节:遇到老人,扶其上下车;遇到孕妇,车速慢点;遇到喝酒的赶紧准备袋子。尽管如此,一些“马大哈”乘客还是让她颇伤脑筋。光是手机她就捡了3个,归还时失主要给她“空车费”,她婉言拒绝了。她说:“东西丢在我车上,还给失主是我的责任。”

  服务好,自然有回头客。于是,就有了“特叫服务”,乘客让司机留下电话,下次坐车时再找他。

  “宣传城市是咱们的义务”

  好的哥还乐当城市义务宣传员。

  有件事让的哥邱道国记忆犹新。今年“五一”,他在江北机场接了3名外地客人。3人想去渣滓洞看看。途中邱道国打开“话匣子”,介绍了三峡又讲巫山,讲完四面山又说渣滓洞……在“导游”邱道国的带领下,乘客高兴地游完了渣滓洞,下车时他们一定要邀请邱道国合影。

  “服务质量好,外地人就会感觉亲切。”邱道国说,有时听到外地人对重庆有偏见,自己就一定要把该做的做好。

  的哥王国桥性格开朗。他是北京人却在重庆开出租车,只要外地人一上车,他就操着普通话给别人介绍重庆。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王国桥无一不讲。王师傅说,自己掌握的这些知识有的是他平常有心收集的,有的是自己看到的,还有的是从电视机、收音机里学到的。

  曾有外地人问他:“重庆的士的起步价怎么这么低?”言语中觉得重庆经济发展得不好,王师傅回答得十分精彩:“这是为了让全市人都能坐上出租车,下了公交车掏个几元就到门口,买完菜花几元钱就可以回家。既方便了市民,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意。”

  为了方便和乘客交流,王国桥还学着说简单的英语,甚至向读大三的儿子学习。王国桥告诉记者,重庆就要迎接亚太地区市长峰会了,学点英语“一定有用”。

  烈日炙烤下的哥用布遮挡阳光

  重庆出租车·司机生活

  夫妻都开车 交流用纸条

  目前,我市主城区共有出租车近7000辆,的哥的姐1.9万人。这个庞大的群体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出租车司机每天都在大街小巷穿梭,只是在上下客、吃饭的时候有片刻停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记者了解到,不少的士是兄弟车、夫妻车、父子车。住在江北区的张重阳开的就是夫妻车,他开夜班,妻子冯香兰开白班,两人见面的机会也就是交接班的时候。每天凌晨三四点钟他开车回来,妻子正在睡觉。晚上7时多妻子回来,他又要赶紧出发去“抓”20点到22点黄金时间段的业务。夫妻之间的交流,多用的是纸条。对于工作的辛苦,他笑着说:“习惯了。”

  许多司机都称,多数的士司机都承担着全家经济来源,一台车要养3家人(一个主班司机和两个副班司机)。现在的工作不好找,的士司机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因此都十分珍惜。

  采访中,的哥的姐告诉记者,驾驶是个技术活,一点都马虎不得。长久一来,他们“做什么都感觉到神经质”,因此的哥徐中承认,不少出租车司机言语粗鲁,态度不友好。“实际上,这是我们发泄的方式。”有时候生意不好做,空车在路上“游”了十来公里,遇不到一个乘车的,难免有些着急,压力一大,脾气也就大了。

  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是:“我们需要市民消解误会。”自出租车这个行业诞生以来,宰客、故意绕道等等少数司机为图经济利益做出的违规之举让乘客痛恨不已。徐中认为,这个行业的确有些人行为不端:明明是几块钱的车程,最后计价器显示却是几十元。徐说:“这是有人在转速器上安装一个小马达带动转速器转动,原来只转一圈,安装过后可以转上五六圈。”

  同样,有些司机为了坑外地人,常常拉着他们绕圈圈。像这样的情况,徐称,以前主要是出现在车站、码头。“现在已经减少很多了。”

  “我们这个城市越来越变得美丽了,当然我们要做出些努力”徐中说。

  有一次,的哥王师傅带着一位男乘客从沙坪坝到红旗河沟,当时松树桥正在搞修建,他只得绕道走,结果乘客毫不理解,到了目的地,硬是少给两块钱,理由是“平常都是这个价”。

  的姐李惠芳曾做过一次好事,结果却让她十分尴尬:有一次3个男乘客到同事家做客,却将两条高档烟掉在她车上。李根据他们谈话的内容,好不容易找到他们去拜访的同事家,谁知敲开门后,男主人对她说的话明显不相信,一脸的戒备,李惠芳十分尴尬,进退不得,直到那3个男子出来才消除了误解。

  的哥陈林还遇见过一件让他极不开心的事。他曾经在沙区载了两男一女,其中一男一女是母子俩,两人一上车就争个不停,途中儿子要求司机停车,那个位置恰好无法停车。结果,儿子就把一肚子火气发在陈林的头上,一拳头打过去,顿时,陈林的眼镜被打掉,眼睛也被打肿了……

  的哥生活“四怕”“四不怕”

  有的哥私下对记者透露,业内有“四怕”“四不怕”。“四怕”为:一怕警察(交警),二怕吃饭,三怕上厕所,四怕寂寞。

  的哥张重阳给记者解释,“怕警察”并非惧怕警察这个人,而是他所执行的法律。张重阳遭得最重的一次是他刚出道不久时,在菜园坝上客没注意,被交警发现后定为“乱停靠”被罚了500元。

  的士就餐也是难题。张重阳称,以往停车吃饭时要用块布把车牌遮了,免得被查说是违规停车,不过现在的的士餐厅有专门划拨出来的停车位,感觉就好多了。

  在的哥徐中看来,上厕所是最令他感到恼火的事情,而那些女司机比他们男司机更难,开车时不敢多喝水,许多司机憋出了肾炎。尽管这样,徐中说:“自己也不敢有怨言。你可以走人,马上就有人来接替你的位置。”

  寂寞也是司机们的一大苦恼,特别是夜班司机。“上夜班时,车外都是黑漆漆一片,心里空得不行。”徐称:“上夜班必须考虑自己的安全,压力真的很大。夜深了,没有收音机听的时候,就拿起对讲机和兄弟伙说两句。实在是太困了,就把车停在热闹的地方,小睡一下。”

  “四不怕”则是不怕天气热、不怕路途远、不怕坏人凶、不怕乘客刁难。

  对此“的哥”的解释是,虽然山城是火炉,但车内有冷气,所以不必怕热;乘客要去的地方路途虽远,但赚钱多;坏人虽然凶,但有民警的武装检查站设卡,还有同行们壮胆;有时乘客虽然刁难,但自己找的是钱,只要处理得当就能化解矛盾。

  曾是高薪职业如今很普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踏入出租车行业的徐中对收入变化的体会尤为深刻。1990年,出租车司机是一个高收入职业。徐中说,那时他们每个月挣3000多元钱,但这个收入逐渐减少。从以前的每月进账3000多到现在的1000多,徐认为这个差别实在太大了。

  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上白班,徐每天要向车主交200元的“板板钱”,上夜班,就交150元。“板板钱”是出租行业的行话,即司机每天必须上缴给车主或者出租车公司的一笔固定的费用,一天之内除此之外的收入,才是司机自己的。此外,没有任何补贴费用。

  “一般来说,上白班的司机要到下午近三点才能找完‘板板钱’。”徐说。也就是说,白班司机每天为自己挣钱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徐告诉记者,除了油钱,司机真正的收入并不多。如果没有遵守交规被罚款,司机就要冒“倒贴钱”的危险。

  2003年,我市出租车行业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出租车市场实行公司化经营,的哥的姐们与出租车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了出租车公司的正式员工。此后,出租车行业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亦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时间紧,匆匆吃个简单盒饭

  重庆出租车·发展

  出租车曾是“三无”行业

  “20多年前我们开‘鸭娃车’那阵子,重庆的出租车行业还是一张白纸。”7月25日,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老司机王长生说。

  王长生所称的“鸭娃车”,在上世纪80年代与苏联产的“拉达”车一起,构成了我市出租车的雏形。事实上,“鸭娃车”只是望江厂生产的一种机动三轮车,虽然只是三轮车,但在当时已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当时,坐得起三轮车的人绝不简单。”市出租协会曾会长回忆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解决“坐车难问题”,出租车应运而生。当时交通部提出了“有路大家走车,有河大家行船”的指导方针,国有、集体和个体都可以从事客运,我市客运由此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也埋下了粗放发展的隐患。

  在王长生的记忆里,当时私人只要买辆车,取得驾证,就可以搞出租车业务,而客运行业的“门槛”只对当时跑长途的汽车设限。

  另外,由于是粗放经营,国有车、集体车、私人车相互混战却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因为出租车没有统一定价,票价就由乘客和驾驶员自行商讨。”王长生说。

  “没有主管部门”、“没有准入制度”、“没有统一定价”,我市出租车行业在1986年前显得极为混乱。

  1986年重庆市政府召开会议,决定加强包括出租车在内的城市客运的管理。会后,成立了专门机构———原公用局下属社会客运管理处(社客处)管理城区出租车。这个会议成为出租车行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投资者追捧出租车业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奥托车成为主城区出租汽车的统一车型。统一车型后的出租车成为了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时出租汽车的票价起步价是五公里9.5元,对一般市民而言,仍有点“望尘莫及”,“我们每天坐这样的车逛街,真的很牛。”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做“的哥”的江北人刘文朝说。

  1999年底2000年初,一辆辆黄色的羚羊车型又取代了奥托车,成为至今我市的主城出租主要车型,同时,乘坐出租车也变得大众化了,现在出租汽车的统一定价已降为每三公里5元,成为市民重要出行方式,这在20多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上世纪90年代,我市的出租车总量不断刷新,但也带来了系列的问题:道路不堪负荷、尾气污染严重、行业竞争加剧,生存空间越发收缩……在这样的状况下,1992年市政府决定对全市出租汽车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精神是:出租汽车指标由市政府进行总量控制,经营权实行有偿使用。

  据了解,1992年每辆出租车指标收取4万元有偿使用费,投入400辆。由于申请指标的公司太多,最后,指标的发放不得不由公司抽签决定。1993年主城9区再投了一批指标,依靠拍卖成交480辆,每辆出租车指标起拍4万,成交价8.7万元。1997年又投入700辆,这时指标最高成交价达27万。

  各方投资者对这个行业的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此后,我市的出租车行业也纳入市运管局出租车管理处进行专门管理。从1997年开始,我市停止投放新的出租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车辆增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记者 向永志 刘抒 见习记者 文雯/文 记者 蒋永红/图)

  再次特别提醒:本报与武夷山情人节组委会联合征集感动重庆好的哥的姐真情故事正在征集中。热线电话966911。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伊人风采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