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非常关心国内乐坛的香港人,我对超级女声也有我的喜怒哀乐。
喜:如果我是经理人,我高兴。那么多有性格,有美貌,有唱功,有台风的未来偶像出现在面前,再不用花大量精力去培养她们的基本条件,就可以出唱片了。而且,她们很受市场欢迎,绝对是市场经济的模式。
这些女孩跟香港很多新人相比,实在太棒了,她们大部分都可以做有实力的偶像派。她们一出道就已经达到二线歌手的水平,能不能超越一线歌手也只看选歌和运气而已,当然还需要一定的宣传费用。
重要的一点是,她们都是上网的一代,跟海外的华人世界可以说是听同样的歌曲长大的。她们的青春气息,拉近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她们的观念跟上一代人比较,跟港台的差距也缩小了很多很多。
但是我仍会跟她们说,除了这些主流的华语和英语歌曲外,她们还要听更多西方的摇滚和流行音乐,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来开阔自己的眼界。当她们知道更多后,才会觉得自己写歌的重要,才能使自己有一个从艺人转变为artist的追求。
怒:如果我是超女,我很头痛。
不签经理人合同就不让继续比赛,或者答应从此不进入娱乐事业吗?
你们为什么不在我报名的时候先说,而偏偏在关键的时候才说。我才几岁,我怎赔你几百万呀。我签约的时候都累得快死了,我的亲人又不在身边,就算爸妈在,他们能懂什么呀。本来我是很感激你们的,但现在我对你们的诚意充满了怀疑。八年,很长的时光啊。这是我人生第一份合同,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合同,好像比我爸买房的合同更重要。
你们能不能给我多一点时间来重新考虑,或者,在合同里加上一些你们的具体承诺,万一是你们做不到该做的,我们就好心分手。
如果你们什么都不想承诺,那干吗非签我不可呀。
哀:如果我是评委,我难受。
本来,让评委实时点评成为比赛的一个焦点,是个很好的安排,尤其这是个极高水平的比赛﹐每个选手都各有千秋。我们可以说说自己的观点,也能显示每个评委自己的风格。其实个别来自摇滚圈子的评委,已提出了很多以前在电视上算是很出格的概念。而这些评语却更符合做流行音乐的国际标准。
但为什么进入全国总选15强后﹐每一场还是要我们三个来当?为什么不多找几个评委来帮忙,替换一下?这样出来的结果会更有公信力,观众也有点新鲜感。
坦白说,再会说话的何炅,也只能不断找些题外话来调剂气氛。黑楠更想出新点子来亮出白板(不填歌手名字)。夏青大姐可能最有耐性,还是那么不厌其烦地说出电视制作人的要求。难怪柯以敏的那种过分投入而直率的风格让观众产生反感。
还有,一些评委之间的受贿传说,流言蜚语,互相攻击也是搞得有点难看。
这都是因为评委过于集中,加上每场的点评时间过度频繁而导致的反效果。
总选的最后两场比赛,能不能有五六个评委一起出席?不然,我真有点害怕个别粉丝们在赛后会有过激的行为。
乐:如果我是观众,我很满意。
看超女是我近期最重要的schedule(计划),一期都不能少。多少个星期五的晚上,我不用找节目而免费快乐三个小时。什么大牌歌手在电视上出现我都可以不看,但超女们不一样。她们不单常常能用歌声来感动我,她们自然而不做作,自信而不怕输,诚恳又真挚的场面一次又一次地让我动容。我不知道多少次因为她们的真心话而热泪盈眶。那些亲情、友情、歌迷的热情,让我感动。就算评委对选手,也往往流露出他们的关怀之情。这样一个娱乐节目,能看得我这样一个中年男人都想哭,真是不简单。
□刘卓辉(香港资深音乐人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