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徐迅
[名词解释]
反思:热闹背后,许有隐忧,反过来思考超女,是因为我们希望它越来越好。
现在大家见面不再问“你吃了没?”而是代以“你看了超女没?”
作为开场白。继去年成功举办后,今年的“超级女声”声势更大,人气更盛,影响更烈,各选区报名者大摆长龙,数以千百万计,人潮汹涌、趋之若鹜。眼下,“超级女声”比赛愈演愈烈,引得万人空巷追看超女不算,各大小媒体也纷纷拿出整版的黄金版面来爆炒,街头巷尾更是以讨论超女为时尚,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超级女声”从一个娱乐电视节目,演变为国人疯狂的集体狂欢。
“超级女声”甚至被冠以“庶民的胜利”、“具有革命意义的娱乐节目”、“小女生们的大课堂”等种种美称,更有甚者,将其拔高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朵奇葩”的高度,溢美之辞,不胜枚举。
然而,在这一场集体的娱乐秀中,人们太容易被鲜花、掌声、尖叫、眼泪所蒙蔽,一地鸡毛的热闹之后,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去反思。
选手
反思之一:选手低龄化,滋长女生投机心理
“超级女声”选手的低龄化是引人注目的焦点。去年,年仅15岁的张含韵一夜成名,成为无数同龄少女的偶像。据媒体报道,今年“超级女声”的每个赛区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逃课报名。虽然这个节目声称“不分唱法、不限年龄、不论容貌、不问地域,均可免费报名参加”,也确实有为数不多的三十、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参加,但纵观两届比赛,没有门槛的海选阶段过后,各赛区进入决赛的哪个不是芳龄二十左右的青春少女?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参赛主体都是十几岁的在校女学生。今年,更出现了几岁女童报名参加“超女”比赛的现象,当稚嫩的女童尚且不能站稳地在台前参加比赛时,给人感觉不再娱乐,而是令人揪心。
“我型我秀”、“超级女声”……为了迎合少男少女们一夜成名、跻身偶像歌手的梦想,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主办方宣称举办目的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和实现梦想的机会。那么,怀揣着希望的年轻人的“超级梦想”是否就能由此顺利实现呢?
显然,“超级女声”为社会的浮躁风气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的女孩认为进入娱乐圈是一条成功捷径,进入娱乐圈就会笼罩着数不清的光环,像小公主一样过着华丽优雅的生活。像去年的季军张含韵就标榜“吃好吃的,玩好玩的,穿好看的”,成为明星、签唱片公司、出唱片、做产品代言、上广告,引得多少小女生艳羡不已。这样的享乐主义目标被过早地灌输给十几岁的中小学生,显然会滋长其懒惰和投机取巧心理。据报道说,在参赛者中,绝大多数女生是瞒着学校的,或谎称生病请假,或干脆逃学旷课。
而被卷入“超级女声”狂潮的女孩大多是年纪尚幼,音乐素养、演唱技巧和艺术水平即使有,也有待磨练。这种比赛和竞争,很大一部分程度上要靠运气。一旦碰巧,即可光辉灿烂,于是都想来“赌一把”。
然而,在娱乐圈,哪怕是一个偶像明星,都是从“路人甲”、“士兵乙”一步步奋斗过来,决不可能人为地一步登天。但这一些,又有多少女孩子想过了呢?
粉丝
反思之二:粉丝盲目追星,荒废学业
“超级女声”的主题曲“想唱就唱”流传一时,然而在民间,其歌词早就被改成“想唱就唱,要长得漂亮”。“超级女声”评选不是选美,却无异于“选美”。
不少参选者,为了吸引评委注意,无不刻意地在打扮装饰上大做文章,小小年纪,就浓妆艳抹,头发染得五彩缤纷,还有暴露的服装与稀奇古怪的饰品,少女的朴素本色和清纯气质全然被一扫而光。如此,对粉丝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恐怕只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心存“打扮第一”、“饰美至上”的想法。
更有不少粉丝,为追自己心中的某个偶像,不惜花费大量的费用,从家乡来到超女决赛地长沙,一住就是数月,吃穿用度和给偶像买礼物的钱花的都是父母的,而自己却懈怠学业,荒废年华。
娱乐节目
反思之三:娱乐节目缺少对艺术的尊重
“超级女声”节目现在可谓是湖南卫视的“金牌栏目”,而“超级女声”的选秀活动,其实是对美国电视节目“超级偶像”的模仿,这个舶来品通过本地化的操作,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而此节目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在其节目的海选阶段,有数据表明,在节目“海选”阶段收视率颇高。海选阶段,摄像机记录下了选手们一举一动,甚至选手们的丑态百出,失败者的尴尬表情,也会被如实地播出。有的选手长得比较抱歉,有的选手唱歌五音不全,而评委更是不留余地出言讽刺。因此,“超级女声”整个赛事都浸泡在骂声中,台上评委骂选手,台下选手骂评委,整个就是电视媒体操控的一场残酷“娱乐秀”。如此一来,观众们的优越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超级女声”引发的新一轮的“审丑”狂潮,也让此节目太过火爆,收视率居高不下,惹得其他地方许多电视台眼红不已、竞相效仿。
类似“超女”的节目顿时席卷了整个电视业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在增加“海选”阶段一项上。“超级女声”引发了新一轮的“快餐文化”,其实,这是一种纯粹的“商业化”炒作,利用的是人们喜欢窥视别人丑态的阴暗心理,缺少对真正艺术的尊重。而媒体是公共资源,媒体的所言所行对公众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力,有导向作用,媒体不能仅为提高收视率和赚钱而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家长
反思之四: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的追求取向
在“超级女声”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赛场下选手们的亲友团在卖力地呐喊助威。这其中,选手们的家长占了相当一部分,有的比赛中,选手被PK掉,自己没有哭,家长倒先哭成了泪人儿。还有的家长,帮孩子排队报名,比赛时打下手,充当的是一“保姆”的角色。
参加超女比赛的大多数是十几岁的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此时,家长就应该起正确的引导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听之任之。
专家评说“超女”热:
刘川鄂(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应当反思我们的艺术教育
人们对“超级女声”入迷到这个程度,不能不说是有点畸形了。我所关注的并不是唱得好不好本身,而是现在10多岁的年轻一代的趣味和审美价值到底趋向何方。年轻一代现在的审美趣味太过一致,他们就是喜欢一种简单的、平淡的快乐,而且这是一种浅层面的喜欢。现在的年轻一代从未经过苦难,不可能想到悲壮、崇高等等,他们喜欢的就是轻松、流行、搞笑。这样的话,至少我们的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是不成功的,存在着经典“失位”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经典艺术作品没有在年轻一代的心灵中产生任何撞击,而这些东西应当是让年轻一代必须有所感受的。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比赛方式过于残酷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在全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还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它给人表现和展示自己的舞台,让这些参赛的女孩子们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应该说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才,然而我们的社会比较正统和规范,需要有更大的空间让更多人才崭露头角。“超女”则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给人带来了希望。但是,“超女”的淘汰方式太过残酷,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这种方式还是很难令人接受的。虽然不可能人人是冠军,但这种方式会让许多的人才被埋没。
王心耀(江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过度张扬个性将误导孩子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而年轻一代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参与意识都很强。同时,他们这一代都是在鼓励中长大的,善于并勇于表现自我。青少年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参加这样的比赛,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显示了现代社会阳光和进步的一面。但是,凡事过犹不及,青少年张扬个性,如果不适当地加以引导、控制,就会朝反方向发展。如果每个人都想当明星、盲目自信、盲目参加比赛,就会影响他们脚踏实地地去做人、做事,将对自己的人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