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标题,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的原话,他所针对的是利用人类伟大的同情心搞的“电视募捐”。布氏当然没有看过《超级女声》,但很容易想到他对这类电视节目的态度。
《超级女声》究竟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人们已经说了很多了,作为一个职业研究者,我更想追问的是电视台为什么要打造这样一档节目。是为了艺术和审美的追求吗
?是为了提升电视的思想文化含量吗?是要实践“文化民主”吗?显然都不是。因为主办者在面对《超级女声》的批评时明确表示这就是一档娱乐节目,就是要改变自己原来的主打娱乐节目收视率下降的趋势,并且,他们并不回避《超级女声》的商业化特色和市场化运作。
显然,解读《超级女声》的关键词不是艺术与审美。那么,到底什么是这个节目的关键词呢?看来只能也必须从具有终极意义的经济关系中寻找。这里,收视率、市场份额、广告收入等,才是解读《超级女声》的关键词。
我们知道,商业逻辑对电视的作用是通过收视率来实现的,高收视率必然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这是当代电视的一条基本运作规律。通过收视率这一压力,经济在向电视施加压力。如果说这些道理过于理性的话,那么,伴随《超级女声》而家喻户晓的“蒙牛酸酸乳”,这档节目在总决赛时爆出的广告报价超过央视一套的同时段报价,以及报纸上赫然出现的《“超女”十强身价:150万》等等,都在告诉着人们《超级女声》的商业成功,让可能还不太熟悉电视运作规律的普通观众获得了一次电视理论的科普教育。这样,布尔迪厄指出的新闻场内部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由收视率裁决的斗争”的论点,也就有了一个活生生的本土化文本。从这个角度看《超级女声》,还真是善莫大焉。
美国的波兹曼教授在《娱乐致死》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为什么会有将文化变成滑稽戏的事情出现呢?这里的商业目的实际上已经很清楚了,有形和无形的手都是收视率。波兹曼警告说,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这些年来,我在许多场合都推崇过重庆电视台台长李晓枫的这样的观点:造成中国电视的文化混乱和理性迷失的市场原因,“万恶之源是中国的收视率”。我曾经写下过这样的感叹:中国电视多一些学者型的台长,多一些这样的批判声音,对于中国电视的健康发展,该是多么重要。
最后,我还是想为湖南卫视说几句好话。因为,在《超级女声》的火爆中,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又是湖南卫视?而这样的问题又联系着更深刻也更有趣的问题:自近代以来,湖南人何以惊天动地?其实,早有学者明示:文化的支撑力。如果有兴趣的话,请了解一点湘楚文化(也称湖湘文化)的发展史。(时统宇-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