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女声”让中国的青少年们度过了一个狂热的暑假,同时也遭到了一些社会专家和教育专家猛烈的抨击。
其实,单纯作为一个娱乐节目而言,“超级女声”并没有专家们说的那么可怕,值得深思的,倒是这个舶来品节目引发的集体狂热背后的集体社会心理。
据报道,“超级女声”吸引了全国青少年的广泛参与,仅2005年的几个月内,广州、杭州、成都、郑州、长沙5个赛区就吸引了15万多名选手报名参与,超过2000万观众持续关注。在壮观的数字背后,还有一些小花絮:诸如女生们集体逃课报名、有人为了报名而整容,甚至有人为了备战2006年“超女”而疯狂减肥结果得了厌食症……集体狂热的背后,是“出名”两个字。但是,指责这些渴求成名的女孩子,是不公平的。人们更应该反省: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如此渴求成名?
理想教育的苍白、明星宣传的泛滥、奢华生活的渲染,还有现实中的教育高收费、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如此种种,编织出一面巨大的急功近利、重物质轻精神的网,网里的每一个人,能不渴望一夜成名、一步到位?
所以,且慢谩骂与指责,现在更需要的是反思: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何必拔高一次敛财行动
“超级女声”已经落幕,但争议远未结束。有人谩骂其“低俗”,有人吹捧其“民主”。
客观评价,“超级女声”只是一次策划得极为成功的商业行动,有人要赚钱,有人想出名,如此而已。但要将一次成功的商业活动拔高为所谓的“民主标本意义”,这马屁就拍得有些幼稚了。
手机绝非民主的投票器,而只不过是“超级女声”这部巨大的收款机的无数台敛财终端罢了。民主投票的基本规则是一人一票,“超级女声”是一部手机最多十五票,如果“粉丝”们严格这样投票也罢了,但这些天的一些公开报道,充分显示出狂热的偶像崇拜导致的非理性,例如有报道说,“粉丝”们发动移 动运营商来为选手拉票;又如,有人上街被一群中学生抢去手机狂发一阵短信;还有报道说,长沙有位豪客一掷50万,买走1万张神州行卡,为他心仪的“超女”投票……
在这个狂热的夏天,笑到最后的不仅是那些一举成名的“超女”和几个过去游走在公众关注边缘的评委,还有那些已经敛财的或者正在、即将敛财的人或部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场成功的商业狂欢,倒是使手机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开发。
中国进入了娱乐时代?
“超级女声”掀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娱乐高潮,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像所有的娱乐事件一样,“超级女声”的比赛过程中,充满了大量所谓的黑幕与争吵和辟谣———这些无一例外都助长了它的知名度,可见主办方超强的新闻炒作能力与媒体公关能力———人们津津乐道,并不管收入微薄或丰厚,纷纷发送昂贵的短信。
现在的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读名著而痴迷娱乐?有多种解释:比如价值观的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冷漠、社会风气浮躁……
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能够自由表达对各自偶像的崇拜,不受他人干预,同样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如果整个社会只爱娱乐,或者说只有娱乐,那能说是社会在进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