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女性 > 视频 > 正文

实录:色彩专家于西蔓做客 聊新中国色彩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8日17:47  新浪女性

  导语:新中国成立6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个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的变迁。这60年,国人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色彩与时尚是什么关系?色彩专家于西蔓做客新浪,与广大网友共同交流新中国色彩变迁。

  点击进入聊天视频:色彩专家于西蔓做客 聊新中国色彩变迁


色彩专家于西蔓做客新浪聊色彩变迁
色彩专家于西蔓做客新浪聊色彩变迁

  主持人王莹:亲爱的新浪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浪视频,我是主持人王莹。这里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浪女性为您带来了大型系列访谈节目——60年我们生活的印记。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了一位嘉宾,她是大家特别熟悉的色彩专家于西蔓老师。于老师您好!

  于西蔓:你好!

  60年前的中国是暗紫色

  主持人王莹:于老师您是非常了解色彩的,让您用一个颜色形容我们国家60年前是什么色彩?

  于西蔓:60年前的色彩,整体的话,我想是暗紫的感受。调子有点冷,没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还是有一些颜色,给人不喧闹、欣喜感受,可能不是正黄,正橙这种感觉,有颜色比较阴郁。

  主持人王莹:您这样形容让我感觉色彩是有生命的?

  于西蔓:那当然。色彩真的很神奇,看起来很扑朔迷离,又在世界万物之上,每个物体上都是有着颜色的。色彩被我们观望、读取、认识理解的时候,我们跟色彩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沟通关系,有色彩铺垫基础的人,沟通起来更直接,更科学一些,但是没有色彩基础的人完全就是一种感性沟通,很直率。不像我这样专门学色彩,与色彩对面,触色生情,感发出一种情绪来,反而有一种很神奇的关系。

  主持人王莹: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和色彩进行交流的?

  于西蔓:完全可以。色彩只要有三个条件,我们就可以跟它交流了,一个要有视神经,闭上眼睛肯定是无色世界。再有物体本身上面要有色彩,才能看到色彩,看到色彩是为什么?是因为太阳光,视神经、阳光和物体,咱们就能和色彩说话。

  主持人王莹:不愧是色彩专家,提起色彩真的是有说不完的话题。现在60年过去了,您将会用什么样的色彩来描述我们的国家呢?

  于西蔓:我觉得这60年真的是有特别大的变化。从我刚才说的暗紫,这中间经历了很多颜色,走到今天真的可以用炫彩来表达了。

  我个人的感受,我们这60年来,咱们对色彩的认识、应用,应该说有巨大的进步。这个进步以我的观点来讲,我认为是一大步和一小步。

  主持人王莹:这个怎么说?

  于西蔓:一大步真的是指这60年来,从建国50年代开始,一直走到今天,色彩有了巨大的跳跃式的发展,无论是在我们的认识和应用方面。但是这个进步还比较局限于感性方面的认识和应用。在感性认识、应用方面,我们实现了巨大的跳跃。那么一小步是指在对色彩的理性认识和应用上,就是科学认识和应用方面,我们应该说才是一个小幅的进步。

  主持人王莹:说明我们进步的空间还很大。

  于西蔓:是。今后要讲未来30年的成就,下一次讲的时候,色彩真的是重重的一笔了。刚才来说那一大步,先简单说,从老祖宗对色彩的认识开始。

  主持人王莹:您给我们梳理一下。

  于西蔓:每个国度里面生存的每个民族都会有不同对色彩的认识和探究之道。咱们老祖宗有擅长的地方和不擅长的地方。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擅长的地方应该是在艺术色彩方面,这个是感性方面的。然后,不擅长应该说是在理性方面,就是对色彩的科学认知,这个道理的研发上,我们可能不大擅长。就跟我们老祖宗基本上都是更加擅长于借着一个理说事,论世间事项。

  主持人王莹: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老祖宗很善于用色彩,很多色彩想不到,不敢用的都敢用,为什么这样用,他们没有想太多?

  于西蔓:对。当然我们也有五行色说,我们也有自己的色彩的理论体系。但是在今天的科学验证下,其中有一部分是正确的,但有一部分是验证不了的。

  主持人王莹:还有这样的说法?

  于西蔓:所以面对历史咱们也要持直率的观点。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后代,尤其这60年来我们对色彩的认知和理解。色彩在50年代有比较绚烂的时期,传承从30年代以来,我们从西方引进了许多更先进的文化,从意识形态到整个的生产领域,整个社会还是有一定的对色彩认识的包容和使用。

  主持人王莹:那时候国人他们对色彩的概念应该是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于西蔓:那时候我是觉得应该说他们是中国社会,历来是分为不同的阶层的。不同的阶层对色彩的认识之间出现巨大的差别化的认知。

  比较高贵的阶层有机会从清代很多学者接触海外,我们一直从祖宗这儿继承过来对色彩的很自然的使用手法,随着工业化的逐渐的加入,然后有一些随着工业开发延展出来的东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是觉得我们有一种对色彩的独到的理解,有一定的延展。

  主持人王莹:那时候我们对色彩有认识,但是是分阶层的,不是一个普遍的对色彩都有认识的。

  于西蔓:对。但是大众阶层,应该说没有教育,不能接受很完整的审美教育,色彩是管品位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如此,教育的不发达,所以变化了色彩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在很长的阶段里,其实人们对色彩完全是生理认知,我反正眼睛睁着,就能看见颜色,总会有感受。这种认知对事物的认知是很浅层次的,还没有上升到很高层次。

  主持人王莹:后来什么时候提升了呢?

  于西蔓:这种感性方面的提升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整个学科方面有了很大的扩展,很多人选择学习色彩,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工业化的实现,喜欢艺术的人会说我未必学绘画,也未必学雕塑,会学服装设计,有很多老一代的像清华的建筑学家们,他们的色彩造诣是非常深的。50年代的学科体系是有比较健康的发展的。因为导致了这些设计师们不管出来到任何产业里面都会带着对色彩的理解开发被咱们消费应用的产品。50年代色彩还是有一定的丰富,还是有一定的绚烂就是在这个道理上。

  60年代灰暗色调 把崇尚穿在身上

  但是到了60年代,尤其是66年到76年,整个10年文革期间,确实是非常灰暗的时代。如果说50年代还有一定的新中国新生时期的色彩绚烂的话,到了60年代真的比较灰暗了。这个灰暗当然有一个过程,我是觉得任何一个政权其实都一样,改朝换代,本意也意味着对色彩的革命。历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任何一个其他的国家,只要政权有了更迭的话,吻合这个政权的审美意识就一定会出现,就会带动当时我们现在被称为时尚的东西。当时可能不用这个词,当然是有持这种时尚的,当时的流行,当时的时尚,当时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这都有,所以新中国一成立,50年代起,当时我们是工农大众掌权,所以他们就会选择用他们的生活方式来主导一切,于是50年代相对艰苦朴素一些,更延安式一些,更贴近大众的审美标准成了时尚,当时时尚是这样的。就会慢慢取代一些原来30年代流存的东西。

  但是这个事情到了1966年以后,政权有了新的统治方式和思考方式,那时候应该说还是打开了政治的潘多拉盒子,人们进入了很极端的思维方式,然后这样一来,我们就更进入了一种不可能把美穿在身上,而是要把当时的崇尚穿在身上。如果说50年代我们穿的是工农大众下的艰苦朴素,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穿在身上就是红卫兵的革命意识,你想革命意识下能转换成色彩的东西一定是军装,高举红色的大旗,然后在整个10年当中从红卫兵服饰的颜色,一直过渡到后期更加灰暗和更加极左思潮的,不可以渲染任何美的,蓝、灰、黑,所以绿、蓝、灰、黑是那整个十年的色彩代表就是这个道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爱吧】 【生理吧】 【网友吧】 【新浪女性吧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