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企职员到老板
周女士 42岁 私企老板
我们这一辈人当初都是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各大国有企业工作的,那时候没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概念,也不懂得职业规划,只知道有一份工作,就要认认真真地做。
1992年,我们单位的软件开发部开始走下坡路,工作非常轻闲,而我刚刚生完孩子,想干点事情。恰巧有人认得一位海归正在着手经营自己的公司,也是与电脑相关的,需要人手,于是我就去了。从文秘做起,说是文秘但是公司缺人手,所以方方面面都会涉及一点干一点。很多商务方面的事情我之前从未接触过,感到很新鲜,同时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到了很多东西。半年后我就升职加薪,然后几乎每半年都会升一级,很快做到了总经理助理的位置。在这家企业工作了4年,每一块都做,这样的积累为我奠定了后来自己开公司的基础。我的公司这几年发展比较好,在业内也算小有名气。
自己做了老板,一直把我的公司跟其它国企、外企比较。我觉得公司对于个人而言,没有民营、国营、外企之分,而只有规模大小之分。而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规模相对较小,各方面反应都比较快,管理比较人性化,还能给员工提供比较宽广的上升空间。我们新招一个员工进来,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如果这个人确实有能力,最快3个月就有可能做到项目负责人。人性化的管理容易造就轻松的氛围,老板跟员工一起吃吃饭、看看电影、出外郊游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彼此之间的沟通比较直接,工作没有距离感。
转了一圈还是回到国企
肖俊 29岁 国企职员
记得大学毕业时,民营企业的声势已相当浩大,同学们已经扭转了非国企不进的观念。国企稳定,但是民企的制度更加灵活,接受锻炼的机会也比较多,待遇也比国企好,我在左右为难中最后敲定了一家南方的民企。
这家民企在行业里有着相当的名气和地位,但时间不长,我就渐渐发现了该企业的一些弊端,因为企业草创之时,是老板和几个兄弟一同出钱出力的,现在企业做大了,其中的几位虽然不懂业务和管理,但是仍然占据着高层管理的位置,而老板一个人显然无法对这么一大摊子的事情实行有效管理。于是,上面的决策得不到有效传达,下面的创意也无法为高层所获知,久而久之,大家原本团结在一起的心就涣散了,纷纷抓紧眼前利益,我不愿意趟这潭浑水,一纸辞呈把自己给解脱了。
半年后,我来到了苏州的另外一家民营企业,这一次,我特地选择了一家家族色彩比较淡的企业落脚。很明显,企业在很努力地向一些成功的民企学习,但是比较下来,我觉得它在规模化经营和制度的灵活创新等方面还远远比不上民企比较成熟的浙江和广东,再加上福利待遇方面的保障不够,我又一次感到了前途的渺茫。在一次人事调动的时候,我乘机提出了辞职。
转了一圈,我现在还是选择了一家国有企业,我觉得这里的工作条件比民企要成熟一些。(文/徐玲 张玉婷)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