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忆,四十有一,他是各地联播栏目《夫妻剧场》、《鲁豫有约》、《非常接触》的幕后功臣,也曾代班主持央视《实话实说》。此君于北大求学八年,先读中文和经济法,后攻法制史;写过书,开过专栏,担任过央视大型历史专题片的总撰稿和凤凰卫视公司的栏目总策划、专题片总撰稿、主持人,另兼法律顾问、大学教师。
阿忆很辛苦,身兼数职,但说起来,阿忆算是“自讨苦吃”。“大多数人习惯了做职
场的‘大多数’,随波逐流,轻松而保险。殊不知,这也注定会远离成功。”阿忆这样说。采访伊始,阿忆言明自己是“无法按照计划行事的人”,但随着采访深入,你会发现,为了不做职场的“大多数”,阿忆看似随性,实则理性地走着自己的职场之路。
如果按自己的规划走,我会做得更好。
记者:您如何定义“职业规划”?
阿忆:生活中,有两样东西是人们绕不开的,一个是“名”,一个是“利”。对一个没有职业规划意识的人来说,无论要“名”,还是要“利”,或两者全要,都是很难的事情。
记者:有人说您换过30多份工作,那您每走一步都是有规划的吗?
阿忆:这个说法太夸张了。实际上,我走的每一步都不是按我的主观计划,而是各路朋友威逼利诱所致。我也很想按自己的计划行事,但只要有朋友拉我去做另一件事,我总是先牺牲了自己的打算。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按自己的规划走,我一定会做得更好。职业规划是不能太顾及朋友面子的,因为未来是你自己的,朋友并不为此负责。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
记者:您从北大毕业后进入一家残疾人工厂工作,这是当时您为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
阿忆:刚离开北大时,我没有任何业绩值得朋友青睐,没有人来干扰我的设计。毕业分配时,我按照经济法的学习背景,设计了我的未来。我选择了任何同学都不敢也不屑去的残疾人工厂,它让我避免了毕业前夕同学之间司空见惯的尔虞我诈,也让我迅速成为80年代令人万分羡慕的“万元户”。
记者:由工厂转入文化圈,这种职业跨度,是许多人想不到的。
阿忆:这不属于规划,是意外。1990年,一位老同学逼着我写成了第一本书《青春的敌人》,然后又把我抛弃了,但我决定自费出版。随后,我巧遇一位做了报纸主管的老熟人和一位图书批发商,这些人使我成功发行了第一本书。于是我被各类媒体看中,就这样误打误着地撞进了文化圈。
记者:这是不是说机遇很重要?
阿忆:大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一句话:“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巧合只会在忘我工作的人的身边出现,而且最重要的是,机遇只会在那些从无懈怠的人的身上发挥作用。
很多人太过计较,反而错失了良机。
记者:您认为,对职场人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阿忆:第一,别怕太吃亏;第二,决不能同一种亏吃两次。10多年过去了,我的一些老朋友的状况并无改变。他们比我有雄心,也特别注重个人的规划,但问题是太过计较一时得失,失去了一个个良机。他们不愿像我一样,在不知道一个工作能否拿到报酬的情况下就答应去做。我在央视的最初两年,全部收入只有600元。我不怕吃这种亏,它会使我以吃亏为代价积累一个个业绩。当业绩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没人再敢让你继续吃亏。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严格规划自己,拒绝任何一个让我吃过亏的人的新邀请。
在我看来,职场人应该有一个前瞻性的规划。规划一经制定,你要死心塌地地走下去。如果任何诱惑都可以使你改变计划,你会成为没有根据地的流寇。很多时候,你只要继续坚持一下,新局面就会出现。当然,当你发现你走进了死胡同,也必须学会大胆放弃。我曾规划过做数学家、实业家、专职律师,但最终都放弃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些都不适合我自己,我并不为此感到快乐。
欢迎投稿讲讲你的职场经历或者理财感悟
返回新浪伊人风采频道首页 返回职场理财栏目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