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场校园招聘会上,不少英语过了四级、六级,甚至专业八级的大学毕业生,因汉语表达能力不强,被急需用人的外资企业拒之门外。
对此,有人认为这种招聘要求太过分,进外企工作英文好就够了,何必苛求汉语能力?也有人认为,外企重视应聘者的母语表达能力,这是对个人素质进行综合考量的基本要求。
外企的明智之举
中文太差进不了外企,实属必然。任何一家企业到境外发展,在经营活动中都需要经营者的本国语和所在国的母语两种语言。前者主要用于企业内部和经营者与本国的联系,后者主要用于与所在国的客户打交道。所以,两种语言都很重要,不可偏废。这不仅是因为连母语都表达不清的人其实不会真正有过硬的外语水平,而且也与外企的经营宗旨有关。外企在中国,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国人,当然必须有“既会英语,又能熟练运用中文写点东西的人才”。如果汉语表达能力不强,势必影响与中国客户的沟通,影响业务,又怎么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呢?所以,外企重视应聘者的母语表达能力既是必然的,也是明智的。(文/张志达)
人才本土化的必然要求
很多人觉得外企总是有种“洋味”,比如办公室里大家互称英文名字,比如工作E-mail都用英文,很多仰慕外企者因此认为只要外语好便可通行外企。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表象。所谓外企,也是扎根于中国市场的企业,要跟中国的消费者、合作伙伴、客户打交道,否则便难于生存。因此,外企招聘的人员,必须是了解中国文化和市场的当地人才。时至今日,外企的人才本土化早已“入木三分”,原因正在于此。而很多外籍人士和“海归”之所以不受外企青睐,原因之一也就是因为这部分人“水土不服”,不熟悉本土市场,与当地文化不融。从这个视角来看,中文太差者理所当然要被外企拒之门外。弄不好,他们恐怕也会被所有在中国立足的企业拒之门外。(文/刘敏芬)
母语是安身立命之本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依托,是各种文化元素中最基础、最基本的部分。如果说英语是对外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汉语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如果汉语不过关,话说不利索,文章写不通顺,对一个中国人的影响就是全天候、全方位的,其影响显然要远远大于英语。现在,汉语太差的人,连外企都不愿意要,恰恰说明了母语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回头看看身边铺天盖地的外语培训广告,想想每年“折磨”数以百万计的莘莘学子和专业人员的外语考试,而母语教育却冷落得多,再反思时下外企用人的新标准,我想,我们该清醒过来了。(文/林治波)
关爱母语,一种文化呼唤
求职者的中文太差居然进不了外企,这则新闻,读来确有些出乎意料,可细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语的包裹中。关爱母语,往小里说,有助于人们顺畅地交流和自由地表达;往大里说,则关系到民族认同和文化接续的宏大话题。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无论是汉语的人文性还是工具性,在目前我们的社会里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切。于是,我们看到英语八级的学生,却连撰写工作计划等文书都存在语句不通、文字拖沓的毛病;满口流利洋文的“白领”,居然写不出几个规范的汉字。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请给予我们的母语更多关爱吧。因为,这是一种源于文化的呼唤。(文/柏闵国)
欢迎投稿讲讲你的职场经历或者理财感悟
返回新浪伊人风采频道首页 返回职场理财栏目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