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进行情感倾诉
文/兰玲
近日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第三次单身浪潮袭来,越来越多的女性找不到好归宿;另一方面,民政局结婚登记处依旧生意兴隆,每天登记结婚的人在门口排起长队。
隔岸观火地看看,那些不幸被卷进单身漩涡的女人们,其实并没有什么身体缺陷或智力缺陷,相反,她们大多漂亮、能干、经济独立,有的甚至属于精品女人。而被关在了婚姻的大门外的,为什么偏偏是她们?
背景
透视三次单身潮
第一潮: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众多的包办婚姻纷纷终结,于是,第一次单身潮出现。
第二潮:上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单身潮来袭。文革结束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里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龄单身青年,其中女性占多数。原因是很多男知青在下乡时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恋爱成家;而大城市去的女知青却很难接受当地的男青年。
第三潮:上世纪90年代起,到现在达到高潮。十几年前,北京30岁至50岁单身人数约为10万人,而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经冲破百万。这次单身潮的主角仍是女性,超过总人数的六成,她们年龄大都在28岁到38岁之间,收入颇丰,工作繁忙,有情趣,有期待。
这群都市单身女性大都是三高“白骨精”特点:学历高,基本上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部分还是“海归”;收入高,年薪在5万元以上,一部分甚至已经超过50万元;她们社会层次高,要么在热门行业任职,要么在单位任中层干部以上职务。
无论生活中还是职场上,这些单女的前进脚步都比男人们快,她们对自己要求完美,知识不够去充电、漂亮不够去整容、苗条不够去锻炼,她们已经开始向精神层面跨越;而很多男人二十五六岁就开始长啤酒肚,腆着肚子心安理得地对自己的缺陷熟视无睹,他们大多数拖着现实的脚步围着物质转圈。于是在婚姻上,他们没法呼应走得更快的女人们,于是这些“白骨精”,往往成了第三次单身浪潮的牺牲品。
现在,我们撇开这些社会原因,也找找“白骨精”们嫁不出去的自身原因。
典型案例ⅰ
要嫁,就嫁最好的
YOYO 女 28岁
关键词:挑剔 难嫁度:★★★★★
YOYO希望找到物质和精神上都跟自己契合的男人,但遇到的男人,偏偏总不能让她满意。首先,她不能容忍一个男人穿花车衬衣、打折皮鞋,这说明他不是抠门、就是缺乏赚钱能力,和这样的男人结婚肯定是自找苦吃,结婚以后难保他就不打自己钱包的主意。
和钱比起来,YOYO更注重男人的内在,她的男友里,曾经有个年薪20万的男人,但这个家伙,每天除了加班还是加班,最大的乐趣也就是偶尔“哼哼哈哈”地来段《双截棍》,弄得YOYO头大,她觉得这样的男人的不是思想荒芜,就是情感荒芜,一想到要在废墟上度过余生,她望着那“年薪20万”,决定忍痛闪人。
当然,符合YOYO精神、物质双重标准的男人,也有遭遇意外的时候,有人给YOYO介绍了一个穿登喜路、听德彪西的高雅男士,她欣然赴约。可是一开口,男人就把“花”说成了“发”,吓得YOYO落荒而逃,她可不想让未来的孩子说一口带着乡土气息的区县重庆话。
可是再回头看看,那些被她当废品处理掉的男人们,却被别的女人捡了宝似的,做幸福的居家男人去了,年近30的她,还独自一人在原地唱着爱情的独角戏。
男腔:
这样挑剔的女人,嫁不出去很正常,你想要完美的白马王子,那你自己呢,说不定只是一匹不那么上档次的母马。何况你也28了,挑人家的黄金季节早过了,应该下市一边呆着,让人家来挑你了,如果哪天想通了,可以挥泪大甩卖,但到了那天,你这样的细节主义者也只能在次品里挑尖货了,因为合格品早被你当废品扔给其他女人了。
女调:
对于结婚这样一辈子的事,女人当然要谨慎,必要的挑剔是应该的,不然结了婚发现他把你收藏的十几年的海报当废纸卖,那就只有吐血的份了。但挑剔到吹毛求疵就是你的不对了,你敢说,你就没有听歌剧打瞌睡的时候?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