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近乎侮辱的质疑让她病倒了。随后,她又知道了,原来在交往之初,他就预留了抽身之路。他留给她的手机号码,是只为她一个人开通的。情断了,号码也就废了。
对于那个男人而言,“外遇”不过是打发无聊日子的咖啡,是拿铁还是卡布奇诺都无所谓,只是用一种他认为舒服的姿势放松一下。这里虽然有情意绵绵、有男欢女爱,却压根就不存在爱情,有的只是迷醉掩盖下的情欲。女人的情梦成了他的消费品。
她像所有受伤的女主角一样伤心不已,以为是自己的命运不济,满腔挚爱却遇到了薄情之人。可是,如果时光倒流,男主角换了别人,故事会怎么发展呢?她看到一辆奔驰车没有关好窗户,然后提醒了车的主人,他依然会转身致谢,然后留下电话……是啊,看来这是一场迟早要发生的畸情,因为她本就属于“外遇”的易感人群。所谓干柴烈火,不烧也难。
婚姻研究者发现,“外遇”易感人群客观存在。这类女性往往是高学历的白领,她们对夫妻感情不满,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在她们周围的亲密圈子里,大多发生过红杏出墙事件……这类人面对危情,首先想到的不是调节自己的情感坐标,而是希望另寻支点。
一个对非正常情感充满遐想的人,早晚会被疑似爱情的病毒感染。既然已知“出走”之后的结局是受伤,既然已知“外遇归来”重建不易,为什么我们不在事先提高自己的情感免疫力,免却作茧自缚的烦恼?别等到真的陷进去了,才后悔当初的招摇。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