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倾诉热线:一个北漂女孩的爱情自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13:52 新浪伊人风采
倾诉热线:一个北漂女孩的爱情自白
柯云路新书《今天我们为什么结婚》封面

  文/著名作家 柯云路 欢迎网友投稿

  一个北漂女孩读了我的博文,以自己对人生和爱情的深刻体验写下此文。文字自然醇厚,毫不做作。

  她说:“作为一个北漂女子,故乡似乎成了回不去的地方,那里没有落脚的地方。除非我看破红尘,再无依恋。作为一个北漂女子,都市也未必就是未来的家乡。因为,倘若不是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我又何必离开故乡?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追求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体面,还是为了创造自已那个儿时简单却又真实的梦想?梦想中我的心和身体像自由的鸟儿一样飞翔。无拘无束,终于有一天也无牵无挂。我想拥有一个不是英雄的男人,陪着我和我的笔,陪着我们的孩子,在一个温暖的房子里,过着简单但是快乐的生活。可是现实里,这好像是一种不大但也决不小的奢望。因为没有什么梦想可以在朝起夕落的盼望里实现。”

  她又说:“如果北漂们的爱情之堤‘溃’了,希望北漂们忧虑过后不要再忧虑,悲伤过后不要再悲伤。我们会肝肠寸断,但不会心灰意冷,我们需要的不是妥协,而是一颗在人间历经沧桑而不失纯真本色的心。这样的心,一定会有懂你的人去读。无须算计,无须刻意,善待他人,也请善待自已。爱情原本无须斗智斗勇斟来酌去,没有人愿意漂泊愿意流浪,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有时候就是那么卑微和脆弱。”

  一个北漂女子的爱情自白

  作者:激扬年华

  今天在网上读了柯云路的一篇文章,讲北漂小伙子与北京女孩的爱情遭遇。故事没有悬念。在我们身处的现实社会里,这样的故事已是家常便饭。文中有一举例说,北京女孩要嫁给北漂小伙子,得先有一套北京的房子,而且要在三环以内。

  说到这里,我的家族里还确有其事。姨奶奶在嘉峪关算是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家,儿子娶的就是北京姑娘。给姑娘的见面礼是一张十万元的存折。结婚时还在北京给儿子买了套近八十万的

商品房。姨奶奶的儿子也算北漂了吧,但现在不是了。在北京有了房,并且娶了北京姑娘。然而我想,假如他的母亲是厂里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能娶得了这个北京姑娘吗?去年春节,他们一家到我家做客,北京媳妇也来了。一个模样普通但是斯文秀气的女子,和嘉峪关的姑娘一样的鼻子眼睛。可就是这位北京姑娘花了西北平常人家可能要娶近三十个媳妇也花不了的钱。

  我的感慨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并且在心里又一次问,如果姨奶奶不是企业家,而是城镇上一普通主妇,一普通工人,他的儿子爱上了这位被标榜的像皇帝女儿般金枝玉叶的北京姑娘该咋办?

  柯老师的文章中,我理解的大意是说,如果爱情要沦落到用金钱和房子衡量和承载,也未必太庸俗。然而又不得不承认,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现实。无法避免油盐酱醋,鸡毛蒜皮。如此说来,好像让北京姑娘的爱情与北漂小伙子的房子票子相匹配倒也不完全恶俗至极。只是柯老师说了一句很关健很点晴的话,他说,如果爱情在房子票子面前倒下了却步了,至少说明这份感情本身就是脆弱的。当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在任何反对意见面前还能够坚贞不渝的面对自已的内心,坚守自已的爱情时,才说明他们是成熟的,可以对彼此的生命和未来的生活真正负起责任。

  于是,我在心里不由得为我娶了北京姑娘的小叔叔祝福,不论他们的感情与人格是否成熟,对这样一份仿佛幸运又不知是否脆弱的爱情,我只有祝福!

  说完了别人再说说自已。目前在网上,我还没有了解过北漂女子嫁给北京男人有什么相关的说法。但是今天老呆树说,有的北京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北京父母们其实还是很计较儿媳妇的户籍、家庭背景一类。我是一个北漂女子,听了这些心里就莫名地伤感和逆反。伤感是觉的在这个工业化的社会里,人类那点被自个儿也被大伙儿千呼万唤的真情实意至真至爱——就剩唯一这么一点濒临灭绝的爱情,却又很活该地把它亲手葬送。

  怨谁呢?生活的确很现实,离不开柴米油盐。可是话说回来,两口子过日子幸不幸福关起门来全是自个儿的事,又不是抱着户口本过日子,更不是亲家母亲家公在一起过日子,这样的心操得让人很闹心。

  父母心常用可怜来形容,但此情此境,我却掩饰不住对爱情的悲哀,对自由的向往,以及骨子里那种很“革命”的情怀。我自认是一个孝顺女儿,很懂得体贴和尊重老人家。为人儿女,这是天份。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让自已成为生命的傀儡。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走向成熟的人格和生活方式。要跨越地域偏见、身份地位以及年龄。我常年在外,很小就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和父母的沟通极少。大学期间我是一个顽劣的女生,经常会旷课。假期里别人回到父母膝下承欢,享受依赖或是疼爱,我却更愿意一个人独自在呆在学校边的出租屋里或和三五朋友读书,一起勤工俭学,一起用赚来的钱泡酒吧喝咖啡,过着一种在家乡人眼里不知所云的生活。

  我是个从小就早熟的孩子,和身边的世界本能地产生一种距离,包括父母。有时候,人会以为父母、朋友、爱人会给自已想象中的那种心灵相通的体恤,然而最终会发现,生活的确很现实。想要的越多就越失望,越孤独,越无奈。现实和血缘是一种纽带,给的越多越纯粹,人的生命就越多负累。当然,血缘是必须接受的一种宿命。然而,实际上除了这种无法逃避的宿命以外,宿命本身常常却没有更多现实的意义。所以在现实中,很多人到了都市,甚至生在都市里的人们和亲人关系也是那么疏离。有的是表面的,有的是骨子里的。人无法摆脱自已的物质性。没有物质的亲情关系也许是更自由的,但也许是造成疏离的原因之一。

  二十三岁的我早已习惯了不在父母世界里的生活,他们在遥远的一方,从生活的方式、语言等等都与我疏离,我本能的不愿把任何关系,包括亲情在内,成为我选择未来生活的一种桎梏,一种束缚。生命有时是很无奈,有时觉得血缘是世上最亲爱的东西,但当它没有了一种现实的助益和亲密的沟通时,就会使人本能的开始怀疑,开始悲痛,开始绝望。然后越来越淡定和豁达,并且开始明白生命的本质是脆弱与孤独。所以要学会并且习惯一个人走,开始宽容和原谅,开始不再无奈,并且生出悲悯。开始自已温暖自已,也温暖别人。

  那是一种对生命仰望而又不得不接受其卑微的姿势。如同头顶上吊着欲望与自由的铁环,心灵的良知和脚下的黄土却不让离去,灵魂是那样无辜地面对现实与心灵的撕扯,要面对明天的希望,又摆不脱昨天的那件旧衣衫。因为那是童年,那是血缘,再多么世俗与卑贱,再多么遥远与陌生,你都只有感恩不能埋怨。于是造就了一种更纯粹本真的关系,那就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但又真情的牵挂。只要做人的原则不变,生活方式完全应该是个人的事情。

  所以,不曾想象一个人成年后,依然没有选择自已生活的自由究竟是不是一种幸福?但是有一点质疑,一个这样的成年人究竟可以面对些什么,担负些什么,负责些什么?他的生命厚度有多少,内心世界的力度又是多少?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4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