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口述:当败家男遇到持家女(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13:55 城市快报

  【记忆深处】

  上大学时,我几乎就是室友们的“时尚导师”,她们还在看琼瑶小说的时候,我已经开始阅读《ELLE》了。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就有个同学叫我“败家女”了,好像是因为我买了一条800多块钱的围巾。“败家女”这个称呼在那时还有些贬义——但我也能听出背后的羡慕和嫉妒,因为不久之后那个同学就来问我约会时该买什么样的鞋子。我并不介意别人这样称呼我,因为在我眼里她们当时确实可以用“土得掉渣”来形容,而且我认为自己也并非挥霍——每个月我有一千多块钱的生活费,那条围巾也是我省吃俭用买下来的。女孩子喜欢打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我觉得时尚也是一种文化,在这方面多花些银子没什么丢人的。我的一些“败家”行为后来慢慢也被室友们接受了,我第一次到香港“扫货”,就是在大四实习期间和三个室友一起去的。

  女人不是理性动物,尤其在购物的时候。直到现在,只要我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想把它买下来,就算它超出预算、超出市场行情、甚至超过了我的信用卡额度,我也会想方设法把它买下来。买东西和找男朋友一样,是靠缘分的,喜欢就一定要买下来。有时在网上和原来的同学聊天,大家谈得最多的也是最近又“败”了什么。其实“败家女”也有自己的原则:我不会“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随时留意打折季的动态或哪里又在搞特卖会……但同时我也会保证自己的生活品质:手机一定要最小且功能最全的;电脑要最轻薄且好看的;速溶咖啡绝对不能喝,一定要用咖啡豆在家现磨现做——当然,咖啡杯和咖啡匙也要精致漂亮的。

  在妈妈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购物狂”,她总是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东西我总是选更贵的那一个——虽然我经常告诉她品牌文化的附加值常常比商品本身价值更高。

  我每个月的收入不少,但每到月底看着一堆账单还是会感到头疼。

  “败”并不意味着挥霍无度。刚工作的时候特别开心,认为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可几个月下来才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天真了,不但没法养活自己,“窟窿”反而更大了。虽然每个月赚钱不少,可也多了很多和同事朋友的聚会。除了吃饭之外,几个姐妹偶尔还会去喝上一杯下午茶,泡吧、看电影、唱卡拉OK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上班之后的另一大开销就是置办“行头”——在外企工作形象可不能马虎,以前的少女装统统被打入冷宫,只有穿着剪裁合体的正装才能出现在工作场合。

  用妈妈的话讲,我虽然赚得不少,可左手进右手出,全穿在身上了。她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我有那么多衣服却还是不够穿;手机没坏却要换个不停。我总是想让她理解“钱不是攒出来”的道理,却一再失败——最后我终于知道,我们的矛盾其实是两代人之间的隔阂。“80后”在上一代人的眼中早已成为贪图享乐、过度消费的代名词,彻头彻尾的“败家子”。可她并不知道,或许正是我们对时尚、品牌和功能的追求才促使了产品的不断创新。如果像他们一样看着黑白电视就非常满意了,那么现在可能也不会出现等离子和液晶彩电了。从这个层面上讲,“败家”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持续的赤字让我不得不开始转变一些生活方式:放弃奢侈的健身房,把跑步机和有氧训练变成爬楼梯和晨跑;逛街次数降至每周三次;早餐和晚餐尽量在家里解决……

  直达:新浪女性情感基地:口述实录+情场秘笈+心情故事 女人想分享的,男人想了解的都在这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