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似乎很久以来一直收到读者的邮件,或是QQ留言,问与《纸婚》或是婚姻有关的问题。其实我不是专家,也代表不了所有人。我能代表的不过是我自己,我所能叙述的,也不过是我自己的想法。以下,就是《中国青年》杂志专访时,我所能记录的部分。
1.你觉得你小说中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吗?
如果说“孔雀女”嫁给“凤凰男”这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如果说新婚后需要遇到一个充满酸甜苦辣的磨合过程的话,这个过程本身是具有普遍性的。
2.“凤凰男”与“孔雀女”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结构?要是你的爱人,从卫生习惯、消费习惯、宗亲观念等方面,都与你格格不入,你怎么办?磨合期痛苦吗?
如果“凤凰男”和“孔雀女”的组合不能具有普遍性的话,这其实就算不上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结构,而只能算是一种家庭结构类型。我只是借助这样一种反差比较大的家庭结构来叙述一种磨合的方式与沟通的可能,并希望通过这个过程来讲述一点简单的心得:就好像初学自行车的时候很多人都要摔跤一样,我们不能因为惧怕摔跤就放弃了学习骑自行车,也不能因为盲目自信而省略了最初小心翼翼、踏实学习的过程。婚姻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一件恐怖到让人绝望的事。事实上,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还在简单平淡的过着自己有点小起伏,也常有小温暖的生活。
至于“卫生习惯、消费习惯、宗亲观念”……其实从一开始,大家就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真的格格不入,当初怎么会相爱,怎么会结婚呢?“闪婚”不是借口——并不是十年八年的恋爱就真的更容易使彼此相互了解,同样,短时间内决定结婚也不一定就会对彼此缺乏了解,更不该成为发生问题时就火速离婚、选择逃避的理由。结婚到底是件慎重的事,是希望能走一辈子的路程。所以,和时间无关,和态度有关。
至于磨合期是否痛苦,我想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感受。对我个人而言,磨合期是需要用心对待的,而不是因为结婚了就从此可以彻底放松甚至高枕无忧的。我会觉得时有无奈,但因为这份婚姻是源于最初慎重的选择,并且双方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始终有着各种相似之处,所以并不觉得痛苦。
3.有人说,《王贵与安娜》讲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婚姻,《新结婚时代》讲述的是70后的婚姻,《纸婚》讲述的是80后的婚姻。那么,与前者相比,80后的婚姻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80后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相比生活背景截然不同。他们没有经历过大的社会动荡,但从小就生活在竞争当中:竞争学习成绩、竞争资质考试、竞争求职岗位、竞争生存空间……虽然之前的人们也曾经历这些,但这一代人中的大部分人却又因为一个“独生子女”的身份而使这种竞争具有了新的风格——父母期待很高,社会要求更高,自身便自然而然生活在幼年的孤独与后来不断求学以及缺少社会磨砺的环境下,在对待婚姻中时常发生的分歧时容易产生偏执、逃避、消极、自我等种种心态。但这不是漫长婚姻路途中的必然,因为所有那些容易对这一代人失望的长辈们都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自小习惯了应付竞争、处理竞争的这一代人,其实比他们想象的要坚强得多、灵活得多。所以他们中间有一些人虽然真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得已的选择了结束婚姻,但更多人在意识到自己需要在婚姻中投注积极态度之后,还是迅速而直接地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彼此。
4.为什么上一代人的婚姻容易白头偕老?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生活条件优越的这一代人反而容易分离?
其实上一代人中也有不少选择了终止婚姻的吧?上一代人的离婚比例在上上一代人看来已经是匪夷所思。所以不是他们更容易白头偕老,而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不仅我们接收到很多信息,同样我们的很多信息也被以相当快的速度扩散出去。就像“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老话一样,我们因为“独生子女”这样有特点的身份而被我们的时代、我们的长辈、我们的媒体长期妖魔化着。他们以为这是一种指教,却忽略了,他们的痛心疾首其实略有夸张——因为他们很主观地把我们当中没有白头偕老的那部分婚姻看成是主流,而忽略了这本该是支流。
是的,我不否认离婚率在上升,但这种现象不该被归纳成一种“共性”的错误,因为这不是全部源于这一代人自身。正相反,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到,他们选择放弃,常常是源于形形色色的理由,这些理由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比如社会压力和生存压力导致人们忙于工作、疏于家庭;比如随着时代进步,对个人意识的唤醒使很多人开始重视自己在婚姻中的真切感受而不只满足于表面美好的虚假繁荣;比如少数不正之风干扰了有些人对于婚姻、对于家庭的责任与承诺……当然,也肯定有一些人是因为不负责任、轻率放弃,但这不能成为以偏概全的理由。
5.“纸婚”年,在传统意义上指的是结婚一周年。顾名思义,它意味着薄如蝉翼、意味着脆弱易碎。在此基础上,你给出什么新的含义?
在度过这段时间之前,我对“纸婚”这个概念并没有深切的感受。事实上,是要过了很久之后,在我们的个人阅历愈发丰富之后,我们才会发现,“纸婚”并不是婚后第一年,而是婚后的一辈子。因为这一辈子的婚姻其实都像纸一样,很白很洁净,任你涂抹;也很轻很脆弱,一撕就碎。所以,善待婚姻,才真正是善待我们自己。
6.有人因为恐惧,所以不婚。所以现在单身族、宅男宅女越来越多。他们说,没有另一半也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工资自己花、不用考虑养老负担、还自由。你成了家,还有了孩子,能否告诉我们婚姻之于一个生命体的意义?
我想,婚姻就是在你认为做好准备的时候选择和一个人共同生活;而孩子,就是在你真正能接受一个小生命来重组你生活时所迎接来的那个人。当然,没有准备的婚姻和生育也可以幸福,但有准备的婚姻与生育往往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容易完成角色过渡,而不是牢骚满腹。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很少考虑婚姻本身的“意义”,但我知道我希求和这个人一起生活,后来又希求一个孩子,这些获得令我愉悦、令我满足、令我感受到一种简单却温存的幸福。
7.说“爱你”只需要一瞬,而“一辈子不分手”则意味着永恒。这个时代让一段婚姻天长地久,需要怎样的品质?给出几个关键词。
其实,不管哪个时代,想让一段婚姻长久,所需要的都不乏彼此间的积极态度。每个人对于配偶的要求不同,所需要对方具有的品质就不同,所以不是简单的几个词汇所能概括。只能说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希望我们彼此都能坚持这样的品质:宽容、善良、积极、乐观、勤奋、理解与爱。
8.你认为,生于80后的男人/女人,(在婚姻中)最需要什么?
在拥有主见的同时,应该善于换位思考,并积极协调双方家庭之间的关系。做儿媳妇不容易,做女婿同样不容易。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有主见,不要轻易被愚孝俘虏,也不要因为爱情而忽略父母。同样重要的是: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儿女空间,婚姻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事,父母的深明大义将是儿女们婚姻长久的重要保证。
9.有过结婚又闪离的80后的闺蜜(哥们儿)吗?事后她们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身边有过闪婚闪离的案例,但不是闺蜜。我想真正的闺蜜一定是与我们自己有近似人生观、价值观的人。而从我们这样的观点出发,可能基于“相亲”基础上的恋爱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少了互相试探的步骤,彼此直奔主题,逐渐了解,合适的话也就选择了共同生活。但既然选择了,就会负责任。所以,我身边的闺蜜们好多都遇见了形形色色的阻碍:婆婆絮叨抠门的、公公不讲理的、丈夫缺乏主见的……但都在努力磨合解决中。没有婚姻会是十全十美,没有家庭会是摩擦全无,关键还是如何对待。
10.你周围的同龄人,婚姻的稳定性高吗?列个客观的数字。(取样范围尽可能大)
稳定性还是比较高的。我的同龄人中,相熟的朋友、同事至今有两对离婚,其余数百对都在小摩擦与大安稳中过日子。
11.有人赞美顾小影的成功。也有人不同意,说顾小影实际上在向生活妥协。她换了种方式,走了父辈的老路。她做不到真正的潇洒。从心而行才是真正的自由。为什么要委屈?为什么要忍耐?你怎么看?
是不是真正的潇洒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有发言权。如果当事人自己觉得足够幸福,别人觉得潇洒与否又有什么重要?或许,从顾小影的角度出发,她不是妥协,而是尊重——尊重丈夫的追求与选择、尊重丈夫多年来的努力与付出、尊重丈夫背后那对虽然生活细节有差异但委实为儿女奉献很多的公婆、尊重自家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她觉得自己的日子有摩擦但更有幸福,这就够了。
12. 现在是公元2010年。一个忠贞与背叛、自我与他人、疾如闪电与坚若磐石并存的时代。这世界是否还存在永恒?我们是否还应该相信永恒?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我自己并不关心“永恒”的话题。我和我爱的人一样,我们只关心当下。未来是方向,但更重要的是脚下正走着的那条路。就像我在书里说过的:把眼前的每一天都过好,一天天连起来,也就成了一辈子——白头偕老的一辈子。
叶萱
80年代生,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做过教师、警察、公务员……现从事女性理论研究工作。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2007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
在《深圳青年》《辽宁青年》《中国青年报》《爱人》《女友》等杂志发表过数百篇文章,多篇文章被《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格言》等杂志转载。
已出版《别离歌》《你在我的左手边》《十年花开》《学会忽略学会忘记》《同桌的距离有多远》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