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地点:北京地铁1号线
体验者:何泓,26岁,《心理月刊》专题编辑
作为一个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我对乘客们的心情能够充分共鸣,尤其是傍晚六七点下班高峰的一号线国贸站,坐地铁变成一场体力、智慧与脸皮的较量,这时候谁都恨不得肋下生风,哪有功夫敦亲睦邻、广结善缘?
买票的意外收获
“我帮您买吧!”第一次表达善意,我决定先挑“难度比较小”的人“下手”,于是选择了一位长得比较面善的中年女士。结果,她犹疑地看了我一眼,继续缓慢地操作机器……
“我帮您买吧!”第二次开口,是10分钟后,一位茫然地看着售票机的老人。我扬了扬手里的钢镚,对他笑了笑。
老人也笑了:“谢谢姑娘啊,人老了,好多东西不会用喽。”
“不用谢,马上就买好!”
“这姑娘,脾气多好啊!”
虽然大庭广众之下被夸奖很不好意思,但心情的确很好,不自觉就满脸带笑,一扭头,恰好对上一个陌生女孩儿的眼神,结果,她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对我笑回来!真是意外收获。
我花了10分钟安检
深吸一口气,去挑战安检。由于人流从两个方向涌成一个队伍,难免变成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彼此各不相让。虽然没有言语和肢体冲突,但每个人都浑身紧绷,守护着自己的“领地”。
我组织不了排队纪律,但我想我至少可以让排在我周围的人不那么紧张。于是,在每秒钟都延长0.5米的队伍中,我坚持走到最末尾,而不是随人流“贴”到中段。并且在走的过程中,一直都保持微笑。
猜猜什么事发生了?我所在的那一小段队伍,真的没有前面那么挤!好吧,这也许是幻觉……但也许不是,因为我的善意至少放松了我自己。
这段安检,我花了史无前例漫长的10分钟。但是3分钟的紧绷和10分钟的放松,我想我更喜欢后者——回家的路,无需那么急。
帮助别人让回家的路变短了
1号线还是那么挤,但我变了——和往常低头看手机报不同,这次我随时关注身边人的需求——这是帮人买票的时候学到的一课:善意是给别人所需的,而不是自己有的。
在车上,我把扶手让给背着书包的中学生,收获了一句“谢谢阿姨”;在别人挤到我身边后,我立刻问“您是不是这站下?”而不是等着别人问“你下车吗?”,收获了不少表达谢意的微笑;在别人踩到我的时候,我没有皱眉,而是笑着对他摇了摇头,结果反而得到了一句“对不起”……
忽然间发现,善意并没有那么空,也没那么大,而是蕴含在一些举手之劳的细节中,而这些小细节,给急躁而冷漠的日常生活打了一层美好的暖光。
这一路,虽然还是人挤人,车厢里还是燠热难闻,但因为我把心思都放在“如何表达善意”上,那段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善意在那天的终点,代替爱因斯坦向我演绎了一次时间的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