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7月17日电(记者王子辰)近日,一条“高考状元已湮没无闻”的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报道称,某省24名状元“无一人成为所在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甚至大多已湮没无闻,有的成了全职太太。”接下来,“在已核实工作去向的5人中3人从事科研工作,仅一人从政,无一人经商,且无一人成为所从事工作领域的领军人物。”
呜呼!不知按照此文的标准,“领军”的标准是官至何级?抑或是像某位大学教授那段著名的表述,“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
细数被“核实工作去向的5名状元”,“现在的职务”分别为教授、学院党委书记、亲子教育专家、记者、副教授。在此文看来,以及许许多多藉此立论高考状元“情商低”“不杰出”甚至“全军覆没”者的眼中,职务居然没有大到令人望而生畏,大抵只能算是混得不行,至于相夫教子只剩下“全职太太”头衔的女状元,恐怕就更不值一哂了。
以放弃职业生涯的巨大牺牲,专心照顾至亲至爱的家人,没有赢得尊重却成了反面典型,足可看出对妻子或母亲角色的轻蔑,甚至是对女性潜含的歧视。更为荒谬的是,完全不顾个人的家庭生活、职业选择和理想追求,唯职务论“领军”,其偏颇和谬误根本不值一驳。
高考不是为了制造状元,没有哪个人能必定选择做高考状元,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状元必须“领军”,为什么又非要背上“全军覆没”的骂名呢?
最为混乱的逻辑也正在此。人为地给状元无数荣光、无限期许,一旦达不到原本的设想,就倒打一耙:“高分低能”“考试机器”“材质平庸”;成为状元时是基因优良、聪慧勤奋,过几年就情商低下、难成大器;难道舆论从茫茫人海中把状元揪出来,只是为了多年以后指着浩瀚大洋说,“看吧,湮没无闻了”?
一些人的一贯看法是,高考“为国选才”,名校通过高考“为国聚才”,一旦名登黄榜、进得名校,从此便成为“国之栋梁”,踏上人生的康庄大道。如此宏大叙事,根本在于对成功、对“领军”的迷思和焦虑--跳过高考的龙门只是为了当大官、发大财、成大家。
天下本无状元,庸人自扰之。与其说要反思高考制度下的状元现象,不如反思“领军”观念的浮躁。
孩子,你慢慢来。除了“领军”,人生还有很多可选择的事。即使偶然成了高考状元,同样可以做最美的全职太太。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