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拥有近7000名成员网络讨论小组的惊悚名字,“祸害”,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
    也许三十年后,沉醉于“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们的孩子们像80后现在一般大时,看到这篇文章,将会嘲笑他们的父母居然只会说家乡话、普通话和英语;居然 还在看纸质书,听CD;喜欢带副蠢笨的大眼镜,欢天喜地地看一种叫3D的过时电影…… [我也说几句]

热点:“父母即祸害”小组引发热议

“父母即祸害”小组引发热议
    互联网新生代热衷投奔志同道合的组织,或者,干脆自己成立一个组织,崇尚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父母皆祸害”小组只迎来过一名“敌军”,一位高一女生的母亲,很快被驱逐。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
    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
    张坤接受了任命。作为资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报任文化记者的她并没觉得这个小组离经叛道,她同时还在混“皮肤过敏”小组,“自取其辱”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这些小组,被公认为是互联网新生代的人际网络与生活方式。 [详细] [我也说几句]

争论: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吗

80后:小学老师的孩子特倒霉

50后:鲁迅怎么会错!


    方馨一直在小组潜水,她从来没有以“敌方”的形象出现在父母面前,也绝不会像同龄人在网络中所呈现的“顺我者昌逆我者呸”般盛气凌人。尽管这名出生于小学教师家庭的女孩针对父母的隐秘“战争”从14岁就开始,并持续至今。 >>详细 

80后:爱,就是放手

50后:爱,就是为孩子铺平道路


    50后和80后子女之间可以交流的话题,和路人甲乙旅行途中相遇时的寒暄,没啥区别;
    最严重的问题在于,50后已习惯于生活、就业、房子、生育统统被国家有计划地安排好,他们也就习惯性地想为下一代安排好一切。>>详细 

80后:单位这个词将从我们生活中消失

50后:稳定的工作单位是最好选择


    在就业选择上,两代人两套逻辑有如鸡对鸭讲。最终的妥协方案是,江烨必须保证毕业后进入一个稳定的单位,最好是公务员。
    “‘单位’这个词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是即将从生活中消失的概念。”江烨说。 >>详细 
解读:独立思考没有错 这是时代与时代的对峙

父母有他们停步的原因
    父母有他们停步的原因。毕竟掌握这个时代话语权的,仍然是与他们同龄的佼佼者。
    方馨、周瑞父母至今看得最多的电视节目,仍是新闻联播、春晚、黄金时段的主流电视剧;读得最多的报纸,仍是当地党报、都市报。
    这些媒体所延用的腔调、风格与主流价值观,成为两个断裂时代之间最稳定、变化最小的领域。 [详细] [我也说几句]
    时代与时代的对峙
    母亲像患有强迫症似的,每次非要将粘在电饭煲、碗沿,甚至掉在桌上的饭粒收集起来,吃掉,才算松口气;
    父亲像跟电有仇,会定时检查家里还开着哪些不必要的电器,每天晚上七点钟,父亲只允许客厅亮一盏台灯,在昏黄的光线里一动不动地收看新闻联播。 [详细] [我也说几句]

然而:宽容些 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父母

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父母
    方馨认为,宗教能让她内心平静,从容面对生老病死。而在父母看来,“信上帝有什么用?”
    如今,“矛盾就这么轻易地被一团肉乎乎的婴儿解决了。”方馨笑说。
    2004年方馨大学毕业留京工作后,一度缓和的家庭关系又开始变得紧张。缘由是父母执意搬到北京同住,将家乡的房子卖掉,供女儿女婿提前还完房贷。“好几十万的高利贷啊,”父亲至今都不习惯讲商业贷款,“欠人家这么多钱,你们晚上睡得着吗?”
    对金融工具的抵触,是50后父母的生理性反应。除掌控着当下话语权、最优社会资源的同龄精英,绝大多数普通的50后父母至今还住在单位的福利房里,不习惯欠人钱,不用信用卡,不敢预支未来。
    眼下,他们却又纷纷承担起奋斗在一线城市,即将成家立业的子女们最头疼的立足成本——房子。开心网曾组织过一次在一线城市买房调查,80%的参与者承认,首付甚至全额支付房款,来自于父母。[详细] [我也说几句]

微博热议:父母真的是我们的“祸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