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兽之血》(Le sang des bêtes,乔治•弗朗叙,1948年|20分钟|35毫米|黑白|有声)描写了巴黎郊区几家大型屠宰场的工作情况。在巴黎城周边的空地上以及穷孩子玩耍的花园里,旧货商们在兜售商品,孩子们在追逐打闹,情人们背对呼啸而过的汽车和火车浑然不觉地亲热着。巴黎的几家大型屠宰场也在这里落户,每天都有大量的各类禽兽被运到这里接受屠宰。尽管这些动物像被挟持的人质一样嚎叫着,然而它们的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屠夫们只管吹着口哨哼着小曲向它们举起锋利的屠刀。本片集中地展现了乔治•弗朗叙的导演艺术个性,为了得到理想的影像效果,他选择在11月份拍摄,拍到了寒冷空气中刚刚被屠杀的动物身上散发的热气,使影片的真实场景产生了梦呓甚至梦魇的感觉。后来,弗朗叙在拍摄故事片(尤其是1959年拍摄《没有面孔的眼睛》)时延续了这种风格。此外,他在本片后期制作时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说风格,一种是解说屠宰车间外部场景的轻柔女声,另一种是解说屠宰车间内部场景的冰冷男声,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强化了影片的荒诞与奇幻风格。本片的解说词作者是让•班勒维长期从事科学纪录片尤其是动物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关于本片导演乔治•弗朗叙,参见第一单元《伟大的梅里爱》影片简介。
《荣军院》(H魌el des Invalides,乔治•弗朗叙,1951年|28分钟|35毫米|黑白|有声)通过带领观众参观法国军事博物馆控诉了战争的灾难。拿破仑长眠于斯的巴黎荣军院,后来成为了法国军事博物馆的所在地,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前来参观。在这座巍峨的建筑里,陈列着法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军事装备。一对正在参观的恋人被各式各样的大炮震慑了,此时画外音响起:“就其外观而言,这些军事器械似乎让参观者们感到某种愉悦。然而,想到此刻仍然像毒蘑菇一样飞速膨胀的军事工业,你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笑了。”随后,银幕上出现了原子弹爆炸的场面以及这样一段字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总共有138万5千名士兵死亡、失踪和受伤,也就是说每27个法国国民中就有一位受害者。”本片是法国国防部定制的影片,却被拍成十足的反战片,甚至被当作“反面教材”。为了凸显战争的荒谬和残酷,导演采用了简朴的叙事风格。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本片的许多解说词都是引自博物馆的文字说明。尽管如此,本片拍竣后仍被禁映数月。关于弗朗叙和他的上述两部纪录片,萨杜尔评价说:“乔治•弗朗叙有讽刺诗人的特别天赋,在《禽兽之血》一片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荣军院》)这部尖锐讽刺战争的影片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422页)。关于本片导演乔治•弗朗叙,参见第一单元《伟大的梅里爱》影片简介。
《塞纳河畔》(La Seine a rencontréParis,尤里斯•伊文思,1958年|31分钟|35毫米|黑白|有声)以浓厚的诗情画意和温暖的人道情怀描绘了巴黎风情。影片开始,摄影机宛如轻盈的小船航行在塞纳河上,划过充满乡野气息的城郊,缓缓进入巴黎市区。接着,摄影机在塞纳河两岸驻足,展现岸边的生活场景:一个男人正在给自己补鞋,成群的市民漫无目的地闲逛,几个小痞子目不转睛地盯视在岸边拍照的女模特,恋人们旁若无人地沉溺在甜蜜的二人世界。一阵急雨袭来,人们迅速跑开。本片的创意源自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试图在塞纳河与巴黎相逢的地方表现巴黎的风土人情(本片原名《塞纳河与巴黎相逢》。本片并非描写塞纳河和巴黎景色的风光片,而是一首充满温暖和煦的柔情、宽容慈悲的人道情怀以及洞察世事的幽默感的诗篇。本片拍摄完成不久就曾在中国放映,而且是导演亲自带来的拷贝。那时,他应中国政府文化部邀请访问中国,并应邀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艺术顾问。本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1898—1989)生于荷兰,年轻时代曾到许多国家拍片,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巴黎。伊文思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从1938年拍摄《四万万人民》到1970年代拍摄《愚公移山》再到1980年代拍摄《风的故事》,他多次来到中国并用摄影机记录下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参见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304—325页)。
《美丽巴黎》(Paris la belle,皮埃尔•普列维,1959年|20分钟|35毫米|黑白与彩色|有声)通过两个时代的对比描写了巴黎的历史变迁。1950年代后期,定居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雅克•普列维先生收到了几张展示老巴黎风情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立即把他的思绪带到了1920年代末的巴黎。雅克•普列维(1900—1977)是1930至1940年代法国影坛最负盛名的电影编剧之一,创作的影片包括雷诺阿导演的《兰基先生的罪行》(1935),卡尔内导演的《雾码头》(1938)、《夜间来客》(1942)、《天堂儿女》(1944)。本片导演皮埃尔•普列维(Pierre Prévert,1906—1988)生于巴黎,是雅克•普列维的弟弟,当过雷诺阿的助手,主演过布努埃尔导演的影片《黄金时代》(1930)。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稳操胜券》(1932)因充满超现实的故事情节和极具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而引起普遍关注。然而,由于本片票房收入一败涂地,他在11年后他才获得机会拍摄《别了莱奥纳尔》(1943)。1947年,他在拍摄《意外的旅行》之后转而制作电视节目。《美丽巴黎》是皮埃尔•普列维向哥哥致敬的纪录片,既有他本人在1950年代末独自拍摄的镜头,又有他在1920年代末与马塞尔•杜哈迈尔合作拍摄的描绘巴黎生活的场景,以新旧对比的方式描写了两个时代的巴黎风情。
《重温维兰街》(En remontant la Rue Vilin,罗贝尔•鲍勃,1992年|97分钟|录像|黑白与彩色|有声)通过大量照片资料复原了巴黎第20区一条已经消失的名为维兰的街道。维兰街命名于1863年,一百多年后变得肮脏不堪,拍摄本片时已经被完全拆除。一位名叫乔治•佩雷克(1936—1982)的法国犹太作家就出生在这条街道的24号,并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初的六年(拍摄本片的缘由主要是为了纪念这位作家)。由于拍摄本片时这条街道已经被完全拆除,导演便别出心裁地利用大量照片并辅以新拍摄的活动影像,在录像机的关照下复活了这条老街。最后,凭借500多张记录过去情景的照片,导演像做拼图游戏一样拼出了这条已经完全消失的街道,强烈的今昔对比显示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本片导演罗贝尔•鲍勃(Robert Bober)1931年生于柏林,1933年为逃避纳粹迫害而随父母迁居巴黎。他在从影之前当过裁缝、制陶工,后来成为特吕弗的助手,协助特吕弗拍过《四百下》、《朱尔和吉姆》、《枪击钢琴师》等新浪潮电影的著名影片。从1967年起他开始为电视台拍摄记录片,同时从事写作活动,出版过多种著作。
《郊区的另一面》(De l’autre c魌édu périph,贝特朗•达维尼埃、尼尔•达维尼埃,1997年|150分钟|录像|彩色|有声)记录了巴黎东郊蒙特伊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应巴黎东郊蒙特伊市政府的邀请,著名电影导演贝特朗•达维尼埃和他的儿子尼尔•达维尼埃带着摄像机,来到这个居民大多为非洲裔和阿拉伯裔移民的小城居住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们与周围邻居密切交流,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本片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困难街区的居民,以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反映他们的烦恼,有意避开人们对于郊区的种种偏见和陈词滥调,给生活在偏见与歧视中的居民以安慰和支持。本片导演贝特朗•达维尼埃(Bertrand Tavernier)1941年生于里昂,父亲是作家,他本人在大学里虽然主修法律,但他对电影艺术十分痴迷,曾经组织电影俱乐部,当过法国著名警匪片大师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助手。他从1970年代开始独立拍片(主要是故事片),代表作品有《法官与杀人犯》(1976)、《诱饵》(1995)、《科南上尉》(1996)等。本片另一导演尼尔•达维尼埃(Nils Tavernier)1965年生于诺曼底,从10岁开始就在父亲导演的影片中扮演角色,主演过《豪情玫瑰》(1994)等故事片,导演过一些纪录片。
[上一页] [1] [2]